11月的长三角工厂区,机器臂还在按汽车零部件的节奏精准运转,但走进三花、拓普这些企业的会议室,墙上的规划图早换了主角——原本标着“汽车转向系统”的区域,现在被圈成“人形机器人执行器产线”;原本写着“2025年汽车产能目标”的白板,旁边贴了张新便签:“机器人产能:10万-100万台/年”。
这是高盛调研团队上周走访9家中国机器人供应链公司的直观感受:当全球都在等人形机器人“量产时刻”,中国供应商已经先动了——动的是“产能的棋盘”。
产能规划“摸到未来天花板”,但订单还在“路上”“我们的泰国新工厂预留了50%空间给机器人业务,”一家参与调研的公司负责人指着蓝图说,“拓普的墨西哥产线甚至规划了‘100万台等效单位’的产能——你知道这有多‘超前’吗?高盛自己的报告里,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才138万台,现在我们的规划已经摸到了未来十年的‘天花板’。”
但这场“产能先行”的背后,藏着最现实的“不确定性”:当调研团队问“有没有收到特斯拉擎天柱或智元机器人的大规模订单”时,所有公司的回答都是“还在推进”“落地需要时间”。一位厂长坦言:“我们是‘先搭架子再唱戏’——先把厂房、产线的蓝图画好,等订单来了再‘拧油门’,总比订单到了再赶工强。”
这种“谨慎的激进”,恰恰是中国供应商的“生存智慧”:既不想错过人形机器人的“赛道红利”,也不愿在没客单的情况下,把钱砸进“空厂房”。
从“卖零件”到“卖模块”,汽车供应商的“技术平移”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商们的“野心”不止于“产能”,更在“价值链升级”——以前卖“单一零件”,现在要卖“集成模块”。
敏实集团的工程师把汽车光学涂层技术“搬”到了机器人头部组件上,“以前卖个汽车门把手,现在卖整个机器人头部的感知模块”;荣泰健康的生产线里,按摩椅的电机技术被改造成了机器人关节执行器,“以前卖个电机赚10块,现在卖整个关节模块能赚50块”。
“汽车供应商的‘跨界’,本质上是‘技术平移’,”一位参与调研的行业专家分析,“造汽车零部件需要的‘精度’‘自动化能力’,和造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要求几乎是‘同频’的——我们把做汽车的本事,‘复制’到机器人赛道,就是想找‘第二增长曲线’。”
2026年“量产前夕”,关键看这两个“信号”对于投资者来说,接下来18个月的“关键观测点”已经明确:
一是特斯拉擎天柱第三代机器人明年2-3月的发布——作为人形机器人的“行业标杆”,它的技术迭代速度,直接决定下游需求的“爆发节奏”;
二是全球机器人公司年底前公布的“2026年订单/出货目标”——如果这些目标能“落地”,供应商们的“产能规划”才会从“蓝图”变成“现实”。
站在长三角的工厂门口,风里还飘着汽车零部件的金属味,但厂长们的手机里,已经存满了机器人行业的研报。一位参与调研的供应链负责人说:“十年前我们跟着汽车行业成长,现在要跟着机器人行业‘再活一次’——毕竟,当风口来的时候,先准备好‘产能’和‘技术’的人,总能拿到第一块蛋糕。”
这场“量产前夕”的“产能布局”,本质上是中国供应商对“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投票”——投的是“技术的积累”,赌的是“赛道的红利”,藏的是“增长的野心”。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当中国供应商开始“抢跑”,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时刻”,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