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颁奖礼堂里,当主持人念出“最佳外语片——《还有明天》(意大利)”时,台下的掌声比预期更久——这部今年3月才在大陆上映的“小成本外语片”,居然从《F1:狂飙飞车》《此心安处》等强手手里,抢走了这个分量极重的奖项。

但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个奖,它拿得一点都不“意外”。

《还有明天》的故事背景,是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选举权的冬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用黑色幽默的镜头,拍了一个最“不戏剧化”的女主角:迪莉娅,一个每天围着厨房、丈夫和孩子转的家庭主妇,连买块肥皂都要找丈夫要零花钱,直到有一天,她在菜市场听邻居说“女人可以投票了”,突然就像被点醒了——她偷偷攒钱买了双新鞋子,瞒着丈夫去参加投票站的宣讲会,甚至在家庭聚餐时,第一次敢对婆婆说“我想自己选一次”。

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没有撕心裂肺的争吵,迪莉娅蹲在厨房揉面时的叹气、站在投票站门口整理头发的小动作、对着镜子练习“我要投票”的样子,每一个镜头都像一把温柔的刀,扎进了观众心里。就像评委会说的那样:“它用新现实主义的外壳,装下了最当代的命题——家庭里的‘隐形权力’,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错,但总要有一个人,先站出来说‘我不想这样了’。”

而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比剧情更戳人:导演宝拉·柯特莱西是第一次当导演。在此之前,她是意大利演艺圈里“演喜剧的金牌女配”,拍《还有明天》时,她既要写剧本、导戏,还要自己演迪莉娅——因为她找不到比自己更懂“迪莉娅”的演员。领奖时她红着眼眶说:“我拍这部电影,是想告诉所有像迪莉娅一样的女人:你厨房里的揉面杖,也可以变成敲开明天的门的钥匙。而中国观众给我的掌声,让我知道,原来这个‘明天’,不只是意大利的,也是你们的。”

《还有明天》获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

今年3月电影在大陆上映时,排片率只有3.8%,但豆瓣评分从开分的7.2涨到了7.8——有人在影评里写“迪莉娅蹲在阳台晒衣服时,望着远处教堂尖顶的眼神,像极了我妈去年退休那天,坐在沙发上发呆的样子”;有人说“最后她拿着选票走进投票站的镜头,我旁边的阿姨哭出了声,后来才知道,她是1978年第一次参加投票的‘老选民’”;还有人调侃“原来不管哪个国家的妈妈,都有‘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把‘自己’留给厨房’的习惯”。

帮这部电影“牵线”进中国的贾樟柯导演,之前在采访里说过:“我第一次看《还有明天》时,差点把咖啡洒在剧本上——宝拉拍的不是‘意大利的故事’,是‘所有女人的故事’。”而《还有明天》的获奖,其实也是给所有“用小镜头讲大命题”的电影一个答案:不用炸机、不用流量明星,只要接住了“人性的共鸣”,再小众的电影,也能走到观众心里。

颁奖典礼结束后,宝拉抱着奖杯在后台和记者合影,她指着奖杯上的“金鸡”标志说:“你看,这只鸡的眼神,像不像迪莉娅第一次拿到选票时的样子?有点紧张,有点期待,但更多的,是‘我终于可以为自己做件事’的勇敢。”

而这,大概就是《还有明天》最厉害的地方——它没有教我们“要对抗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可以相信什么”:相信每一个“日常里的小勇敢”,相信每一个“想活成自己”的念头,相信“还有明天”,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你早上起来,对着镜子说“我想试试”的勇气。

就像电影结尾,迪莉娅站在投票站门口,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她脸上,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选票,嘴角翘起来——那不是“逆袭”的爽感,是“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安心。而这样的安心,不管是70年前的意大利,还是今天的中国,都是我们最想抓住的“明天”。

《还有明天》获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