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11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男生宿舍区的“睡前节奏”突然被打断——二楼203寝室传来的闷响,让整栋楼的灯都晃了晃,紧接着飘来的塑料焦味,瞬间让走廊里的学生炸了锅。
“我正打算关电脑,突然听见‘砰’的一声,抬头就看见对面寝室的门缝冒黑烟。”住在斜对门的陈同学说,他赶紧喊室友起床,刚打开门就被烟呛得咳嗽,“走廊里全是雾似的烟,有人捂着鼻子跑,有人喊‘快撤’,我连外套都没拿就跟着往下跑。”监控画面里,几个男生抱着烧坏的电脑包从浓烟里冲出来,其中一个的袖口还沾着黑灰,嘴里念叨着“充电宝炸了,刚在充电就爆了”。
保安王师傅是第一个赶到的,他举着手电筒往寝室里照,看见桌上的手机和电脑已经烧得变形,充电宝的外壳炸成了两半。“我问是不是电脑短路,学生急得直跺脚:‘是充电宝!我刚把它插在排插上,转身拿水的功夫就炸了!’”王师傅说,当时寝室里的火已经被学生用灭火器喷灭,但烟太大,“整栋楼的天花板都熏黑了”。他们一边拉警戒线,一边挨个敲寝室门:“别拿东西了,赶紧往下走!”十分钟后,整栋楼的学生都撤到了操场,有人抱着膝盖打寒颤,有人拿着手机拍浓烟,嘴里念叨“幸亏没到熄灯时间,不然说不定没人发现”。
“火情其实是学生自己先控制住的,但浓烟容易引发窒息,必须疏散。”11月4日下午,学校保卫处工作人员回应记者时说,事发后他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校医和消防,确认没有人员受伤,等浓烟散了,学生才陆续回宿舍。对于家长最关心的“后续安全措施”,校方明确:接下来会针对“充电宝使用安全”开展专题讲座,还要组织宿管员挨个寝室查“三无充电宝”——“以前总提醒‘别用大功率电器’,现在得再加一条:充电宝别买没牌子的,充电时别离人。”
不少学生事后都在朋友圈发了“后怕”:“我床头的充电宝昨晚还插着充电,今天赶紧拔了扔抽屉里。”住在三楼的李同学说,他以前觉得“充电宝爆炸”是新闻里的事,直到看见隔壁寝室的门被熏黑,“现在才明白,那些‘小事’真的能变成‘大事’”。还有家长在班级群里留言:“多亏保安反应快,不然这么大的烟,要是呛到孩子可怎么办?”
“其实最险的是,当时寝室里还有人在睡觉,要是烟钻进去……”参与疏散的宿管阿姨说,她今早把“充电宝安全指南”贴到了每栋楼的电梯间,上面写着“充电时远离枕头”“别超充12小时”“鼓包的充电宝赶紧扔”。而被烧坏的手机和电脑,也成了今天班会的“实物教具”——班主任举着焦黑的手机说:“你们看,这就是‘侥幸’的代价,平时嫌我啰嗦,现在知道怕了吧?”
从“新闻里的警示”到“身边的烟”,这次事故像个“活教材”。就像保安王师傅说的:“以前学生总觉得‘爆炸’离自己远,直到看见浓烟飘到自己寝室门口,才知道‘安全’不是口号。”学校已经把“宿舍用电安全”纳入了下周的必修课,不仅要讲灭火器怎么用,还要教“如何辨别劣质充电宝”——毕竟,比起“事后处置”,“提前预防”才是最稳的安全牌。
下午记者离开时,看见几个学生围在电梯间看“安全指南”,其中一个指着“充电时别玩手机”的条款说:“我昨天还边充电边打游戏,今天再也不敢了。”另一个接过话:“我妈今早给我发了三条消息,让我赶紧把淘宝买的‘9.9元充电宝’扔了。”风从走廊里吹过来,把指南吹得哗哗响,而远处的宿舍区,已经恢复了平静——但这份平静里,多了份“记在心里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