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的“未来清单”里,马斯克又加了条炸街的——在乔·罗根的播客里,他直截了当地说:“5年后,你手里的智能手机、装的那些App,全要‘下岗’。”作为干了十几年新闻的老编导,我盯着这段采访 transcript 看了三遍,发现他不是要“消灭手机”,是要把手机“拆了重装”成另一个连名字都没定的东西。
那未来的“手机”到底长啥样?马斯克用了个专业词叫“AI推理的边缘节点”,我给你翻译成重庆话版的大白话:以前你要查洪崖洞的路,得点开高德App;要跟妈视频,得点微信图标。以后这玩意儿不用“点”任何东西——你说“我要去洪崖洞吃火锅”,设备里的AI直接弹出导航界面,连堵不堵都给你标得清清楚楚;你说“帮我跟妈开个视频”,AI瞬间生成你的数字化化身,背景还能选你去年在解放碑拍的照片。它就管两件事:显示AI造的画面、放代表本人观点的声音,剩下的“动脑筋”活儿,全交给服务器端的AI智能体“搞定”。
外媒Wccftech把马斯克的愿景拆成了“三个没想到”:第一,以后AI智能体之间能像打电话一样“实时唠嗑”——比如你要订去三亚的机票,设备里的AI会直接和航空公司的AI“谈”,不用你填身份证号;第二,你看到的视频、听到的歌,全是AI现生成的——比如你说“我想听王菲唱的《重庆森林》主题曲”,AI分分钟给你“造”一首;第三,没有“找工具”的麻烦——要查快递、要叫外卖,AI一两秒就给你变出对应的界面,根本不用翻应用商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拿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打比方:以前咱们困在“手机屏幕”的洞穴里,把App里的内容当“真实”;未来AI把洞穴的墙拆了,可问题来了——咱们会不会变成“只认AI给的画面”的“自动体”?马斯克的Neuralink早就开始搞这事了——现在已经能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玩游戏,按照他的说法,未来这设备会“钻”进大脑里,到时候连“终端”都不用拿,你想啥,AI直接给你“显”啥。
巧的是,马斯克的愿景还跟另一个大新闻“撞了车”——OpenAI正和苹果前设计师乔尼·艾夫搞一款“苹果杀手”设备,无屏幕、口袋大小,装着摄像头能“闻得到咖啡店里的香气”,本地能跑OpenAI的定制AI模型,复杂任务靠云端。这不就是马斯克说的“AI终端”的“缩小版”?
这事一传到网上,重庆的朋友圈里都炸了:开网约车的张哥说“以后不用记路了,AI直接告诉我走哪条道”;我以前的编导同事李姐皱着眉说“这是要把人绑在AI上?连自己找信息的能力都没了”;搞程序员的侄子小杨说“Neuralink的临床试验才刚到人体,5年能不能落地?我看悬”。其实不管信不信,马斯克的话从来不是“画饼”——他造特斯拉的时候,没人信电动车能代替燃油车;他搞SpaceX的时候,没人信私人公司能送火箭上太空。这次他赌的,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当AI能替我们处理所有“麻烦事”,咱们手里的设备,不过是个“看AI表演的窗口”。
昨天我跟以前的记者同事吃火锅,他说“马斯克这是要把科技圈的‘想象力’掰到另一个方向”。我倒觉得,不管5年后是不是真的没有手机和App,有一点是肯定的——当AI开始“接管”工具,咱们要想的,可能不是“怎么用手机”,而是“怎么和AI相处”。毕竟,科技的终点从来不是“取消什么”,而是“重新定义什么”——就像以前咱们用BP机的时候,谁能想到现在的手机能刷视频、叫外卖?
晚上回家的时候,我盯着手里的iPhone看了半天——它陪我跑过重庆的巷子里的采访,拍过洪崖洞的夜景,现在突然要“被淘汰”了?其实也不用慌,马斯克说的“没有手机”,不过是让科技回归“服务人”的本质——以前是我们“适应手机”,以后是手机“适应我们”。至于未来到底啥样?等着瞧呗,毕竟马斯克的“预言”,从来没让人“失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