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的一则“上新”,把不少网友的注意力拽回了“大学食堂该什么样”的讨论里——食堂一楼的新档口,居然摆上了4.2斤一只的帝王蟹,标价999元。消息一传出来,学生群里炸了锅:有人晒出剥好的蟹腿配米饭的照片,配文“食堂实现帝王蟹自由”;有人直接发朋友圈问:“食堂卖这么贵的东西,合适吗?”
根据校方回应,这不是什么“临时凑热度”的操作——新开的海鲜档口本来就规划了帝王蟹、158元/只的波士顿龙虾、68元/条的石斑鱼,不是之前学生留言“想吃帝王蟹”才加的。档口师傅说,帝王蟹是直接从产地进货,价格比校外餐厅便宜近300块,刚开几天已经卖了十几只,“来买的学生大多是攒着钱改善生活,不是天天吃”。
争议的火苗,恰恰烧在“食堂该不该卖高端菜”的分歧上。
支持的声音里,最直白的是学生的“用脚投票”。计算机系的张同学晒单说:“我家是舟山的,知道这个价确实划算——以前想吃帝王蟹得打车去新街口,现在下楼就能买,省了车费还新鲜。”有网友翻出数据:2025年麦可思调查显示,近三成大学生每月会花200-500元在“改善型餐饮”上,有的去校外吃日料,有的买星巴克,“食堂卖海鲜不过是把学生的消费留在校内,总比跑出去吃安全吧?”更有人类比后勤升级:“现在大学宿舍都有两人间、独卫了,餐饮为什么不能变?总不能让00后还吃着90年代的大锅菜吧?”
但质疑的声音也扎心。一位江苏家长在论坛留言:“我家孩子每月生活费1700,一只帝王蟹快占了一半,这不是逼着孩子攀比吗?”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观点更直接:“高校食堂的核心是‘公益属性’,首要任务是保障‘人人吃得起’。就算要做高端菜,也得先把5块钱的素菜、10块钱的盖浇饭做好——要是学生连便宜的热饭都吃不上,卖帝王蟹再划算也没用。”甚至有毕业10年的校友感慨:“我上学那会儿食堂的红烧肉才8块,现在居然有上千的海鲜,总觉得哪里不对味——食堂该是‘烟火气’的地方,不是高端餐厅啊。”
其实这场争论的本质,从来不是“帝王蟹能不能吃”,而是“大学食堂该服务谁”。
有人说后勤要“与时俱进”,得跟上学生的多元需求;有人说食堂要“守住底线”,得保障最基本的民生。就像南京某高校后勤负责人说的:“我们做过调研,有学生想要海鲜,也有学生每天只吃12块的套餐,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分开档口’——平价菜窗口保持30%的占比,海鲜档口放在角落,不想吃的人根本不会路过。”
说到底,大学食堂的温度,从来不是靠卖多贵的菜体现的,而是“有没有看见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卖帝王蟹没问题,但前提是:不会有人因为吃不起帝王蟹,连热乎的平价饭都吃不到;不会有人因为同学买了帝王蟹,就觉得自己“输了”。
就像一位南大辅导员说的:“我们希望学生知道,不管你吃10块的盖浇饭还是999的帝王蟹,食堂都是你的‘吃饭地方’——这才是大学该有的包容。”
这场关于帝王蟹的争论,终会过去,但留在讨论里的“看见每一个人”,才是大学食堂最该守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