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高考理综用全国乙卷。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统考科目为: 3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
安徽高考满分为语文、数学 (文、理) 、外语(含听力) 各科满分均为150分,综合科目满分为300分,文化课总分的满分值为750分。
2023年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 河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吉林、宁夏、新疆、陕西。拓展知识——全国卷介绍:
全国卷,全称高考试题全国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从2013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从2016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Ⅲ卷。并且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历史沿革:
2007年,宁夏、海南、广东、山东加入新课标高考,其中宁夏、海南由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宁夏、海南共用语数英卷,宁夏用理综卷、文综卷,海南用理化生政史地单科卷。自此,宁夏卷开启了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序幕,规范了样式,定下了基调。
这一年,广东与山东自主命题新课标卷,其中广东英语卷开考“语法填空”新题型。
2008年,国家命题宁夏卷进入第二年,考查内容与题型稳定。江苏、上海进入新课标高考,自主命题。
2009年,辽宁、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五省市进入新课标高考,均自主命题。但辽宁综合与宁夏同卷,成为新课标全国综合卷,而辽宁语数英也是委托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实质是国家命题的又一卷,其题型与模式同全国卷,直至2014年。
2010年,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四省再进入新课标高考,由于这些省份的加入,这一年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卷被广泛称为“新课标全国卷”。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语文及综合、海南语数英、辽宁综合、湖南综合加入新课标全国卷。
2011年,河南、山西、新疆全科以及江西综合卷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其中江西语数英三科自主命题。
2012年,云南、内蒙古、河北全科以及湖北综合卷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其中湖北语数英三科自主命题。
2014年,这一年,新课标全国英语卷题型出现重大变化,学习广东卷,用“语法填空”题型替代了传统的“单项填空”题型。
这年下半年,国家有关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2015年起增加使用国家统一命题卷省份成为其中改革举措之一。
2015年,江西全科、山东英语、辽宁语数英回归新课标全国卷。广西最后一个进入新课标高考,采用全国Ⅱ卷。
2019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乙卷)、全国Ⅱ卷(甲卷)、全国Ⅲ卷(丙卷)。自主命题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2013安徽高考理综试题
0 8年高考理综化学分析 安徽亳州二中周军旗http://blog.sina.com.cn/junqizhou 高考前,我就担心我的学生在高考中会出现问题,结果答案出来后有些学生哭着给我打电话,有些学生考出的结果比平时差多了,主要集中在理科综合上面!考前,我给大家分析了,今年要是出难题怪题的地方很可能在数学和理综上面,语文每年即使出的简单了都被人骂的一无是处,不可能出现过于偏的题型,外语明年很可能是120分,在难度上应该是降下来,这样为了高考的区分度,必须在数学和理综上难度上有所提升!可能在题目的难度和类型上有所改变,结果我担心什么就出现什么了!我曾经说过,高考的做题顺序一定是先易后难,先做用时短省心的题目,这样对自己平稳情绪和控制试卷都有很大的好处,一张试卷往往改变一下做题顺序和方式,结果大不相同!有些同学在难题和费时的题上花费过多时间,以至于其他题目没时间做或者时间没有了心情过度紧张就更发挥不出来了.这次的理科综合很多同学是先做化学,以以往的经验,我们的化学都是用时短得分高的科目,很多学生平时都能达到100多分,所以化学先做出来信心就有了,再去做生物和物理就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了,但是今年安徽的化学题目过于怪异,很不科学!选择题整体不难,很多可以用排除法去做,应该不会浪费时间,可以做全对,都是我们平时高考模拟中的一般体型,难度不大,可以做好,这里主要是化学的大题:第一道大题,26题16分全部用于考察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相关计算,第一,二,四小问是配平方程式,第三,五小问是考察方程式的相关计算,配平方程式很重要,方程式的计算也很重要,可以考,但是这两个知识点最多在高考108分中只能分配6分就足够了,方程式配平3分还不行么?方程式的相关计算3分还不行么?有必要两个知识点分配16分么??把方程式的配平放在一题之中连考三次,真不知道是哪个专家的意愿?难道我们很多其他化学方面的知识点都不值得去考,难道那么多题型非要在方程式的配平上做文章?我们化学有几千个知识点,理论方面的有氧化还原反应问题,离子反应问题,物质的量问题,元素周期律问题,化学平衡电离平衡问题,电化学问题,中和滴定问题,工业生产问题等待,你都考察了什么了?氧化还原问题只有方程式的配平可以考么?我们知道的是,大学和以后的化学研究在方程式的配平上都不是以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一些很复杂的无机和有机化学反应很复杂,有时候配平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10几分钟,那些不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方向,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化学方程式配平的软件,一个非常复杂的方程式我们可以借助软件很快的配平,不知道这些专家是怎么看的?你认为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学生以后就什么都不是吧?你知道这些试题对我们的学生意味着什么么?你要考配平方程式,你认为重要,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一题你考三次,我就无法理解了?你可以说,我们考察的是基础知识,有些同学没做好是因为他的基础差,我们高考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就得有所区分,那么我问你,你能真正的考察全部学生的真实化学水平么?我们都知道化学总共就12道题目,8个选择题4个大的综合题,选择题往往是一个知识点或相关内容考一个,大题往往是几个方面,化学几千个知识点放在12题中确实对出题者是个大问题,谁也不可能把所有化学重要问题内容都体现出来,毕竟题目有限,所以很多专家和老师都希望能更多更全面的考察化学,更多的知识点的考察以体现学生全面的素质,但是这里一个大题只考察氧化还原方面的配平方程式,我实在无法理解!氧化还原是我们高中化学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理论知识,包括氧化还原的基本理论知识,氧化还原中各物质的关系,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和物质结构的关系,氧化还原的表示,氧化还原中的守恒关系,氧化还原的相关计算,氧化还原与滴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等等,太多太多可以考察的东西,而我们的专家眼里只看到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一个劲的考,认为这样能考察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多么单一的考察,多么愚蠢的执着啊!这一题因为配平麻烦,特别费时间,而且很多高中老师在考前对于配平方程式的问题没有特别强调,很多同学也认为最多考一题几分的事,没有过多的专注和特别的复习,而且很多学生因为一时做不出来就容易急,结果有些学生在这一题上竟花了20多分钟,特别是两个都是关于方程式的计算,而且计算也很复杂和烦琐,所以很多同学失去了耐心,这也达到了我们专家的考察学生基本能力,区分的目的了.不过客观的说,也说明我们学生的问题了,在作题时不能冷静,我说过化学高考题的大题超过6分钟就应该考虑放一下再做,超过10分钟就要先放弃最后有时间再做,不应该在个别题目上纠缠过多时间,那个同学花了20多分钟,结果答案也没全做对,如果多用10分钟去做别的会把物理做个更好,而且耽误的不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第二个大题27题是一个无机推断,前20号元素,和气体问题,这是我讲的重点,我在考试前就讲了,无机推断一般都是前20号元素加上铁铜,而气体是我特别讲的问题,关于气体我把它放在了前20号元素里面了,首先看气体的元素,气体都是非金属形成的,所以考察元素在非金属元素中,先确定推断的范围,再看气体的组成,气体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气体单质只有氢气,氧气,氮气,氟气,氯气这五种,稀有气体一般不考察,所以单质气体很容易想到,这些组成元素都在前18号元素中,气体化合物对于非金属来说,一般只有有氢化物和氧化物,所以如果不会的话,把元素范围控制在前20号元素中,再把前20号元素中的金属元素都除去,剩下的一个一个的试验都可以找出答案,这题的气体单质肯定排除,气体化合物由于有氧气参与反应,应该是气体氧化物,把前20号元素中的非金属每个的气体氧化物都找出来试验,其实没有几个元素了,无非是C,N,S这三个元素的氧化物了,很容易想到是C,那么就是碳化物的问题了,这时候就把碳化钙找到了.所以这题估计学生应该可以很好的做出来.问题中有一点就是乙炔和氧气的反应题目中标的是加热符号,而我们一般都是点燃,这里给很多同学带来疑虑,这就是个基础认识问题了,加热和点燃来讲目的都是提高温度达到物质着火点,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所有点燃的都可以变为加热的,这里很多同学没有认识好这点,不过加热可以分为不同温度,实际上加热和点燃还是有区别的,遇到有疑虑的时候怎么处理?我们的同学过多的浪费时间在疑虑上了,有疑虑也得快速把自己想的答案带进去验证一下啊,不能迟疑或者无谓的浪费时间啊!第三题28题,是个关于推断和实验相结合的题目,形式很好,考察学生的应变和综合思考,分析能力.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黄色粉末的干扰,中学化学中黄色粉末物质的考察是很常见的,多次出现在高考题中,有过氧化钠,硫,卤化银,黄铁矿等是常见的考察对象,但是这里很明显不是,应该是氧化锌,这里高中学生累死也不可能想起来,很多学生选择的是过氧化钠和二硫化亚铁,这样的话就不可能做所以这里考察对象问题是不是有点问题啊?但是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太弱也暴露出来了.碳不可能置换出钠,所以不可能是过氧化钠,二硫化亚铁似乎可以,但是实验前已经用氮气把空气中的氧气都赶走了,没有氧气后才加热的,碳也不会和二硫化亚铁反应,所以不可能生成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所以应该尽快排除这些干扰,那么我们又不可能知道是氧化锌,怎么去做这题呢?还是要学会分析题目.氮气已经把空气全部赶走,而氮气不参与反应,这样只有MZ和碳反应了,我还要强调范围意识了!首先把我们要思考的范围”MZ和碳加热”写在草稿纸上,别的什么都不要考虑了,只考虑”MZ和碳加热”,而产物是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当然是二氧化碳了!那么答案出来了:MZ+C=CO2或CO+M,而M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银白色的金属在高中化学中无非就是钠镁铝锌铁了,这时候我们不知道是哪种金属(应该是锌)都无所谓了,因为答案已经出来了!是MO(氧化锌)!其实思考范围就在”MZ和碳加热”,但是很多同学一看到题目难,就什么都盲目了,连基本的范围意识都没有了!不过答案用M表示应该在题目中给学生以提示,因为我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写元素符号,或者给我们提示用字母代替,这里我们真不知道出题者不写提示是什么目的?是不是又是考察我们学生的想象力啊.第四题29题是一道有机推断题,提示和条件以及方向都很明显,是有机推断里的简单题,我想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轻松做出来,但是第一问有问题:(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FeCl3溶液显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参考答案为“对甲基苯酚”的结构简式,实际上答案也可为“邻甲基苯酚”的结构简式,该题由于题干表述不明确,如果改为“C的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会稍好一些。象这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高考中不应该过多涉及,苯酚的苯环上的溴取代物可以在苯酚上羟基的邻位和对位,此外上去的基团比如溴原子又受原来苯环上其他基团的影响,这里有甲基的影响,若想考察准确而更有意义点应该给信息,把这一问改成信息题,这样标准答案就不会有争议,学生也就不会困惑了!这次理综化学卷整体是有待商榷的,这个整体整合还没有合肥的几次模拟考试更科学合理,也有些很不错的题目思路和出发点很好,可以考察和锻炼我们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应该改进一下,这里我希望我们安徽的专家能在一些细节上多下工夫!当然这只代表我自己个人的看法,毕竟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高中化学老师,所看的很多方面很片面,特别是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看的,整体宏观意识达不到,所以希望专家给我批评和指导!我也知道高考题很难出,又要尽可能全面的把知识点考察,又要有区分度,还要科学合理,所以我把我的一些看法说出来,希望大家可以讨论,是不是可以在理科综合现有模式上更好的把物理化学生物组合起来为我们的高考选拔人才服务!有些看法过于偏激,希望专家不要生气!
2013安徽高考理综答案
2014年安徽理综试卷难度如何?考点与考查方式有哪些变化?试题中有哪些创新点与易错点?对新一届高三考生复习备考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下面邀请物理特级教师吕贤年、化学高级教师汤先金、生物特级教师汪朝辉,权威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物理部分纵观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请吕老师介绍一下2014年物理试题的整体情况。吕老师:2014年高考是安徽省理科综合自主命题的第六年,且处于国家高考改革的过渡时期,2014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无偏题、怪题、超纲题,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与区分度,富有新意。今年的物理试卷中,有哪些是新颖的题目,这些题目的亮点在哪?吕老师:2014年安徽高考物理试卷总体是一份成功的试卷,亮点较多,其中第23题:是电磁感应与力学的综合题,第(1)问求金属杆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容易让学生想到的是求接入导轨电路部分的电动势的表达式,可能错认为等于电动势或等于零,而没有注意到导轨外侧的切割部分;第(2)问推导F-x的表达式体现了近年强调的公式和规律的推证,由于切割的有效长度、导体棒接入电路的电阻等的变化,同时导轨又放在斜面上,都给本题增加了难度。第 (3)问需要根据F-x图像求外力做的功,再用功能关系求焦耳热。请吕老师谈谈与2013年进行对比今年物理试题的主要考点有没有变化?吕老师:2014年的物理试题能紧扣安徽《考试说明》,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全面考查了高中物理的主干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并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如14、15、16、17、18、19、20、21、22等题。近两年相比,2014年物理试题没有专门考查受力分析、斜抛运动等,电场知识的考查难度也有所下降。2013年在选考内容中侧重考查机械振动,2014年则侧重考查电磁感应,对动量和能量的考查仍为重点且选拨功能,公式规律的推证在试卷中仍有体现。整个试卷对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变化的体现不是很明显。考试范围、题型结构、每题分值、难度等与近年大致相同,部分题也是常见题,如第15、16、22题等。如18、19、20、23、24等创新题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质的人才,反映我省高考物理命题的改革。第21题的第Ⅰ题考查了自2009年以来一直未考查过的“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该实验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要求考生理解平抛运动竖直自由落体分运动和水平匀速运动的关系,第(3)问数据点的选择与常见题有区别,只有理解了平抛的原理,并能准确计算才能得分。第Ⅱ题考查多用电表的使用和电阻的测量,第Ⅱ小题的第(1)问设置新颖,通过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相互测量、相互印证的联系,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分析实验现象等的掌握情况,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欧姆表的原理,并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第(2)问涉及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的器材选择和误差分析,这部分不属于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求较高。历年高考试题都有部分来源于教材习题或者例题的改编,还有部分来源于一些竞赛题或自主招生试题的改编,在今年的试卷上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吗?吕老师:第24题是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压轴题,源自程稼夫编著的《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教程·力学篇》中的【例题5-10】,题设情境及数据基本相同。与舒幼生编著《新编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第一分册P121中的习题也几乎相同。第(1)、(2)问设置较常规,大部分学生能得分。但第(2)问容易将与右侧碰撞的次数与两侧碰撞的次数混淆而出现错误;第(3)问具备选择功能,按中学知识正常的思维学生很难入手,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计算出从开始到第 1次碰撞的时间及凹槽的位移,后面就很难计算了。可能也有学生直接用动量定理对凹槽或滑块算时间,也能得到相同的答案,但过程是错的。本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运动学与动力学(或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综合运用整体法、隔离法分析问题,并借助凹槽和物块的速度图象,采用逆向思维等比较方便地计算出时间和凹槽的位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处理能力要求都极高,真正具备选拨功能。请您对明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的备考复习提出一些建议。吕老师:近两年安徽高考物理试卷题型结构、题量与分值基本稳定。但第21题2013年为3个小题,2014年又改为2个小题。2014年物理试题整卷中电学所占比例较大,电磁感应部分近六年首次出现在计算题中,动量与能量部分又改在压轴题中考[微博]查,高考与竞赛边缘知识的考查仍有体现,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选考内容所占分值增多。化学部分汤老师您好,请对2014年安徽理综化学试卷的整体先做一下评价。汤老师:2014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稳中求新,凸显能力立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第8、11题,继承中有所创新,加入了对反应类型的考查和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考查。第9、12题注重化学实验与基本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倡导实验探究。第28题考查了实验设计分析及知识的迁移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倡导的最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引发考生思考与探究是非常关键的,是提高考生学科能力的核心。试题难度等与往年和考纲上基本保持一致,而与以往相比更加注重了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与考查,如第8、13题。另外有关化学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试卷中也有所体现,提醒考生要注意一些规律的特殊性,如第12题。汤老师您好,今年的化学试卷与2013年相比,体现出来哪些新趋势、新特点?是否有新题型、新的命题角度出现呢?汤老师:稳中求新是安徽高考的特点,这一点在今年的试卷中也有所体现。 第7题通过在一定条件下利用NH3捕获CO2生成重要化工产品三聚氰酸的反应考查了化学键、晶体类型等知识。第27题通过LiPF6是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的电解质的生产,体现了试题素材的新鲜度。从汤老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高考化学的主要考点基本没有变化,但在对这些考点的考查上,考查的方式是否有新的变化呢?汤老师:2014年安徽化学试卷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化之一:开门见山,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25题,以前都是给信息、推出元素、然后回答题目提出的知识点,2014年则直接给出常见的六种元素,然后考查主干知识。变化之二:于平淡中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如第28题电化学实验的考查,使考生在考试中的能力表现的一览无余。变化之三:对知识的细节的考查。如第12题,除了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外,还要了解特殊性。变化之四:计算题设计的巧妙。如第27题的计算,可以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和元素守恒来求解。变化之五: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如2014年考试说明中将例2进行了更换,该变化在第7题中有所体现。在今年的化学试卷中,有没有一些题目的设置出乎常规?而有些题目的设置考生容易出错的?汤老师:在安徽卷中,体现较明显的有两个地方。第8题,以前只考查离子共存问题,今年则把离子之间的反应巧妙的糅合在一起,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第13题选项A容易错选,其实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Al3 水解,离子方程式为Al3 3H2OAl(OH)3 3H ;还有第26题,B→C的反应类型,有很多同学一看到乙醇,就错误的认为是酯化反应,还有部考生不了解双键和三键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生物部分汪老师,您好!请您从整体上对今年安徽省理综的生物试卷做一评价,好吗?汪老师:好的。分析2014年安徽高考理综生物卷,试题具有突出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如第1题考查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第3题考查必修1细胞分化、必修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相关知识。这种考查方式不仅符合理综考试的命题特点,同时增大了知识的考查范围,提高了试卷的信度。本套试卷突显能力考查。试卷中有7个图表,还涉及绘制曲线图,充分体现了运用图、表等形式描述生物学现象的特点。整体上试题素材的选取较为常规,但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考生的认知习惯和常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试卷难度增大。如非选择题第29题Ⅱ小题的第1、2、5个空、第31题第1空等都难填写。这套试卷涉及的考点及考查方式是否有变化?汪老师:有的。本套试卷不再局限于教材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6题考查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该题存在偏题之嫌,并非高考命题的主流方向。对必修内容的考查,其侧重点从前几年偏重必修3向3个必修模块基本均衡的方向发展。对选修的考查,强调选修与必修内容的结合。今年对选修内容的考查沿袭2013年的考查方式,有机结合必修内容进行考查,同时又有突破,表现在今年以选择题第1题、第29题的Ⅱ小题、第30题中都涉及选修内容的考查。具体到题目,有没有一些创新题或易错题呢?汪老师:有的。第2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具有创新性;在非选择题中,将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是今年试卷的一大创新之处。第4题考生易答错,原因是考生不能对图示所代表的细胞分裂方式作出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