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了革命烈士博物馆参观。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矗立在门口的蔡永祥叔叔的雕像,只见他胸前抱着一根大木头,一脸的坚毅。周老师告诉我们:当年,蔡永祥叔叔是守卫大桥的战士,有一天值勤时发现前方铁轨上横卧着一根大圆木,眼见着火车越来越近,蔡永祥叔叔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抱起大木头往外冲,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列火车呼啸而来……蔡永祥叔叔就这样牺牲了。接下来就是献白花的时刻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蔡永祥叔叔的雕像前献上了一朵我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最后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陈列馆参观。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位烈士是胡连芳和方平。胡连芳:建德乾潭镇仇村人。1996年4月23日中午,塘孔村发生火灾,胡连芳为抢救财产牺牲。方平:1988年6月7日下午,方平听到救命声,跑去一看是同班同学在深潭中,方平不顾一切下水救人,因年小体弱,不幸牺牲,年仅十一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多做好人好事!清明节的哀思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爷爷的清明节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在也不回来了。透过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还有那无人采摘的碧绿的青蓬。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爷爷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蓝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哪个紧随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爷爷吗,他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跟着爷爷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唠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爷爷眼中的忧伤,爷爷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知道无奈的离开人世。爷爷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扫墓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爷爷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爸爸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爷爷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也密切了我和表哥表姐的亲情。清明感想清明节的那一天早晨,天正下着倾盆大雨。我看见妈妈和爸爸的身影,兴奋地嚷叫起来。因为今天是清明节,爸爸妈妈早晨四五点钟就从县里赶过来了,为的就是扫墓。这天早晨的六点三十分,爸爸问我要和他一起去扫墓吗?我爽快地答应了。在路上,我突然发觉爸爸的手里比以前少拿了一样东西——鞭炮。我觉得很奇怪,心想:爸爸会不会是忘了拿鞭炮了呢?于是,我用惊讶的眼光望了望爸爸。“爸爸,您是不是忘了拿鞭炮了,以前您都会带着鞭炮来的啊?”爸爸听了我的话,回过头来,然后亲切地对我说:“是啊!我今天确实没带鞭炮。”爸爸的话音刚落,我马上接上了嘴。“那您为什么明知道又不带来呢?”爸爸知道我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他于是对我说:“那是因为今年这儿发生太多火灾,所以不许燃放鞭炮,难道你没有看告示吗?听了爸爸这段话,我脑海立即浮现出那张告示来,上面确实有不许燃放鞭炮这一条。没想到爸爸还挺守规的嘛!在扫墓时,我看到了许多来扫墓的人,但他们好像没把那张告示放在眼里,同我爸爸比起来,他们真是不如我爸爸呀!看到这里,我想到社会中又有多少个这样不守规的人呢?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罢了,但它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倘若人人都守规的话,那该是多么和谐的一个社会呀!让我们做一位文明人,好吗?那现在就行动起来吧,改掉以往社会中的陋习,让一个崭新的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吧!清明节里扫墓新发现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应该去坟前向各位前辈去祭拜,这都是我们晚辈的礼节嘛。星期六下午就出发向。于是,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给奶奶扫墓。我们买好了祭拜的食物准备上山去。很快,到了山下。这座山说它陡峭,也不是很是很陡,说他平坦可是一眼望去这一座山看起来斜面很斜。虽然说每年来这里一次,但是感觉上并不是很陌生。我们在路途中,看到很多的坟墓,仔细一看,有一些的墓碑上面有一个五角心,上面的颜色已经淡化了。后来我问爸爸才清楚了,原来这代表曾经为国家捐躯过的。我真有想要上去祭拜一下,可是因为时间有限,没有许多的时间在这里耗,所以这个梦想只好作为泡影。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们摆好了祭拜的仪式,开始烧黄纸等扫墓必备的。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好。我拜好之后就开始在附近逗留,这附近有好多的茶叶,嫩嫩的,绿绿的,虽然说旁边有许多的坟墓不景气,可是,加上这春天的鸟叫声很茶叶的清香,好象旁边是隐身的。我只顾自己差一点被他们落下。到了最后的一站的时候,大家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我们来的目标也渐渐好象不是在扫墓,而是在采茶叶(希望在天堂的前辈们不要生气。),我们采了满满的一戴子茶叶,看这茶叶,我似乎可以看到这茶叶被我们处理过的味道了。清明节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这次去扫墓,我真是受益非浅。一年一度清明节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母亲就带着纸钱,领着我上坟去。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担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转好几道车。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母亲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满山遍野地到处玩,直到母亲把我拖上车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有一次我发现在一座破烂不堪的坟前,从来没有纸钱烧过的痕迹,我很奇怪,就弯下腰,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着什么“生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而且他还是个外乡人哩!咦,他应该埋在烈士墓园吧!为什么上面没有一个亲属的名字?我带着疑问跑去好奇地告诉母亲,母亲没有抬头,只是缓缓地说:“唉!你拿些纸钱去为他上坟吧!”我接过了母亲递来的一叠纸钱。走到了他墓前,一边往火里扔纸钱,一边喃喃地说:“从来没有人来为您上过坟,您一定很寂寞吧,我虽然不知道您叫什么,也不认识您,但您当年一定是个功臣,如今尸骨却流落他乡,我为您烧一些纸钱吧……”一双手温和地扶住了我的双肩,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她轻轻从我手中拿了一些纸钱,扔向火中,纸钱打着旋落在火中,一张,两张、四张……今年又到清明了,由于母亲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她不能上坟了,而我一个人去她又不放心。于是我们就在室外烧纸钱,母亲扔一些纸钱就说:“爹!您接着吧!小远(我的舅舅)拿着……”纸钱只剩下最后一叠时,母亲把它递给我说:“小咏,你为那位死不知名的人烧吧,唉!没人给他上坟怪可怜的。”……火光映着我的脸,我在心里说:“安息吧!明年清明节时,我一定为您去上坟!”一阵风吹了过来,把纸钱烧过的灰烬吹走了……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清明节里莫名的哀愁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渐渐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外公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了。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我特别的好,可能是我比较乖的缘故吧。外公走后,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会很哀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那只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为革命先烈扫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为了纪念英勇牺牲革命先烈,我们学校今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为了今天扫墓,昨晚我还特意让妈妈教我做了两朵小白花呢。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扫墓用的花可都是她们亲手做的,我想我也得自已亲自动手才能显得更真诚些。吃过饭我们准备出发了,老师给我们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配一个小组长协助老师管纪律。我们一组共有七个人,我是组长。分好组,我们就出发了,一路步行来到了烈士陵园。今天天气情好,所以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的人也特别多,不光是我们学校,还有其他学校的,也有好多成人也来纪念革命先烈。大家排好队,按顺序在纪念碑前鞠躬、献花,寄托对革命英雄们的崇敬和哀思!同学们在英雄纪念碑前宣誓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烈士陵园出来后,老师为了奖励我们上次在苏州市的抽查活动中为学校争光,所以让我们在亭林公园游玩。由于是春天,公园里好多花都开了,还有一片片青翠的草地,在这里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都能感觉到甜甜的味道。我们这一大群孩子更象是刚出笼的小鸟,在草地上欢呼雀跃,好不兴奋!我们找了片空地分组活动,把事先带好的零食都拿出来大家分享,我们边做游戏边吃东西。讲故事的讲故事、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玩得不亦乐呼,连老师都看得心痒痒一起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我们小组的同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很配合我这个小组长,谁都没有违反纪律,为了奖励他们,我用自已的零花钱给他们每人买了根冷饮。嘿嘿,我这个小组长还当得不错吧!为太公、太婆扫墓昨天是清明节的第二天,也是一个扫尘的日子,我、弟弟、爸爸和妈妈一起去了乡下奶奶家,准备一起去登山扫尘。“清明时节雨纷纷。”不错,昨天天上是下着小雨,我们也无话可说,也只有踩着泥腻的山间土地一步一步的奋力的向上攀登。终于到了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的合墓前,我们所有所有的人都是肃然起敬,直立在他们的合墓前面。爸爸递给我一根已经燃烧起来的香,香在不时的向外冒着烟,那香味是那么的浓重,让我一闻到这样子的香味,马上显示出一副沮丧,而又难过的样子。我们所有的人的手里都拿着香,一起为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爷爷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们对他们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我转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花篮,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的合墓前。花篮里的花都是白色的,在花篮上还有几根白色的带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篮上。在几片绿叶的衬托下,更加显得庄重,而又肃穆了。我们拜完了之后,就开始给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爷爷烧在阴间的钞票,爸爸知道他们很会玩麻将,就多烧了一些给他们,有一亿的,有两亿的,有一百万的大钞票,还跟他们说:“人人都有不要抢。”我一听还好玩,他们有这么多钱一年也花不完,还用抢什么呢?太公、太婆和小爷爷你们“走”的那么的早,我都没有好好的孝敬孝敬你们老人家,你们就离开了我的身边,在那,陪伴你们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不……不……不……还有那“无情”的春、夏、秋、冬和绿树繁茂的山林。要是你们还在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你们的。在走的时候,我们又再次向他们拜了一拜,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文/梦梦cute萌 我是一个双性人,从出生开始,我妈就发现我同时拥有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我那老家地处偏远,人人思想封建,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么特殊的人,纷纷对我家指手画脚,流言四起。他们都说双性人是被诅咒的,因为前世做了大恶,这辈子才会不难不女,我妈一把抱起我,谁也不让见。奶奶认为我是个不祥儿,随便借了一个理由便把我妈和我赶出了家门,我妈是个遵守妇道的良家妇女,即使被休掉了,也只想从一而终,于是便在老家附近找了个破房子就此安顿了下来。我妈是一个勤奋朴实的典型农家妇女,她又格外倔强,所以这一路过来,即使穷困潦倒到挖野草吃,她也从来没有求助过奶奶他们,好在后来日子越来越舒坦。再说奶奶一家,在抛弃了我和妈妈之后,奶奶曾经多次托人给爸爸介绍过对象,但是别人都借口奶奶家是被诅咒过的,要么就不愿嫁过来,要么就提出很高的彩礼钱,就爸爸被耽误到三十大好几才娶了个哑巴后妈,这是后话。我很感谢我妈,一直认为我是上天赐予给托的天使,她对我说,大概上天知道她太想同时拥有一儿一女了,所以一着急,把是儿子又是女儿的你赐予给了她。双性人的身份在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并没有带给我多大的烦恼,我的世界里一直只有弯腰劳作的妈妈,等稍大懂了点事,才发现,村里人都有意避我们远些,包括我奶奶爸爸他们一家,不知是因为避讳还是因为愧疚,躲我们最甚,不过这样最好,省得让我妈见了伤心。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妈把我送了一个稍远的学校,估计也是怕这边耳根不清净,后来为了接送方便,干脆举家搬到那边去了。最开始,谁都没有发现我异样,直到有一次,我拉裤子,学校老师好心帮我换裤子时发现了我的与众不同,我依稀记得她惊吓的眼神和突然停滞的双手。后来,不知道是我太过于敏感,我开始刻意避开那位好心的老师的特别关注,她去过我家家访,依稀记得她和我妈说不会说出去的。只是后来,很多老师对我特别关注,我第一次感觉到区别对待是一件很难受的事。让我彻底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件事,是有一天,原来村里的一个同龄小朋友转校过来,自此以后,我走在校园里,时不时会听到别人成群结队在我周围对我指指点点。一段时间后,我一直借口肚子疼不上学,为了增加可信度,我甚至故意从树上跳下来导致骨折,我心想,我就可以问心无愧的留在家里不上学了。这种情况延续不久,我妈发现了我的厌学。她偷偷跑到学校去打听了我的事情,跑回来和我正式面谈了一次,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看见妈妈这么一本正经的和我面谈。我妈问我:“你打算就这样一直躲着吗?”我只是侧着头,不做声,我想哭,但是逼着自己忍住。“你这样躲着,让别人这样一辈子笑话你,你好受吗?”“我不好受,不好受!你当初为什么要剩下我!我就是个祸害!你为什么当初不直接掐死我,就像爸爸和奶奶那样!”我突然近乎疯狂的冲她咆哮,我知道我是被遗弃的人,爸爸奶奶不要我,妈妈因为我被赶出家门,叔叔阿姨们视我为怪胎,同龄人也不放过我,对我说三道四。是的,我也是第一次冲妈妈咆哮,我知道她的不容易。她果然被我的愤怒吓到了,只是一个劲的哭,不停的抽自己嘴巴,说都是她的错,是因为她的原因让我从小就遭受这么多苦,都是她的错。我也跟着哭了起来,就我们娘俩抱成一团大哭了许久。大概是所有的委屈都因为这一场嚎啕大哭而淹没到泪水里,第二天,我正常的上学了,我妈说的对,想要别人不说三道四,甚至崇拜里,就得比别人厉害!对了,我忘记和你们说了,我在学校里都是女孩子的打扮,因为我妈说女孩子好养活,但是回到家里,我还跟男孩子一样,挽起裤腿就下地干活,妈妈开玩笑说,她感觉同时拥有了一个美丽漂亮的女儿和聪明能干的儿子,真幸福!我总会说回去,那你女儿不聪明能干了?你儿子不帅气可爱了?哼,偏心!我妈哈哈大笑。在学校期间,我总是风云人物,我常年垄断学校的第一名,优等奖,老师看好我,同学们嫉妒我,慢慢的说三道四变成了“你看,其实他也蛮厉害的。”上完小学初中,我知道高中大学学费贵,就打算直接出去工作,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我妈后,我妈当然不干,她说只要她还活着,就要让我上完大学。进入高中的我,越来越出落得“亭亭玉立”。高中,我决定换回男装,因为我妈说过,男孩子在外面生活打拼有优势,对此,我深信不疑。一个男孩子,长得比女人还要漂亮,可想而知,我在高中也过得不那么“平凡”。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男孩子,我去健身,我关注男孩子如何讲话,如何行为处事,以至于有段时间,我出口成“脏”,自以为这是男孩子该有的魅力,后来被我妈一巴掌打醒了,“你瞧瞧你那个窝囊样!跟地痞流氓有什么区别?!”我就此收手,决定扮演一个有着健硕体魄的书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这幅模样更受大家喜爱,大家称呼我为“绅绅君子”。因为在外租房,我晚上回到出租房里还有多的时间可以打打零工,减轻妈妈的压力。偶然一次机会,在一所酒吧里做服务生,被客人逼着唱了首歌,因为独特的中性嗓音,我的驻唱生涯就此开启,在酒吧里当歌手这个事情,我妈是不知情的,那段时间我能自己出完自己的学费还有多余。自从发现自己有唱歌优势后,又能赚大钱,我就决定把歌唱事业一直进行下去。大概因为晚上唱歌影响了学业,高考时,我没有考到妈妈所期望的成绩,我为了私欲,借口陪伴妈妈就选了个当地还算可以的大学入读。大学期间,我组建了一直乐队,在学校里闹出了名堂。我的漂亮容貌加上独特的中性嗓音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不管男女,通杀。后来这个事情被我妈知道了。有一次她不知道哪打听到我在学校里有场演唱会,偷偷的过来在台下看。台上的我并没有注意到她,对着台下的粉丝不停的又是抛媚眼,又是耍酷,自以为小鲜肉,不男不女的穿着打扮。回到家里,我妈脸色沉了下来,很不好看。我问我妈怎么了,她估计不知道怎么和我说,就只说了句,“我今天去你学校了。”“哦”,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我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能接受我是男生的样子,也能接受我女生的模样,但是就接受不了我不男不女的样子,在她看来,我这是在自暴自弃。我能怎么办?我爱上了两种性别的我。上了大学后,我妈打听到,原来双性人是可以做手术的,她很开心的和我说这个事情,问我怎么想的,我总是说以后再说吧,她次数问多了,我就很不耐烦回了句:“你想要男孩还是女孩?!”这样一问,她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留下一个,等于杀了另一个,这是谋杀!舞台上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大学毕了业,到了已婚的年纪,我妈很多次欲言又止,我装作视而不见。唱歌这个工作总是不稳定的,为了让妈放心,我找了份本专业的工作——金融策划师。这个工作,干得好的时候还能赚些钱。周末,我可以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路边循环演唱,当告别青春。这些朋友,都是知道我情况的,我很感谢他们的一视同仁。只是后来,有一天,我妈突然晕倒了,去了医院,被检查出胃癌晚期。我不知道我守在病床边多久,等我醒来时,发现我妈躺在病床上很安静的看着我,她还是问出了那句话,“要是什么时候看见你出嫁了,我就放心了。我知道你怕我伤心,一直以来你总假装像个男孩一样坚强,想要保护好我,可是,你的那位也需要你去呵护他呀。”我愕然,原来妈一直知道,我内心还是很脆弱,很女孩的。从小失去父爱的我,其实内心一直渴望有个人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像我妈一样去包容我,体谅我。后来,我在学校乐团里遇到了他,一个能够让我特别安心的学长。我和他讲过,我不会动手术,这辈子不可能有孩子,他说没关系,那我们去领养一个。这个事情,我不敢告诉我妈,因为怕她内心渴望我是个男孩,帮她娶个媳妇进来。原来我妈就是我妈,什么都知道,她无条件呵护我,维护我的自尊。妈妈说,人都会死掉,早死晚死都得死,这辈子有了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真的很开心。我们尊重妈妈的决定,回到原来她被抛弃的地方,原来她还是没有放下爸爸他们。在老家,我领着男朋友在新装修的别墅里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周围的亲戚邻居全都过来祝福,我爸爸和奶奶也过来了,爸爸是领着后妈还有一个小妹妹过来的。我妈说,他们也很辛苦,让我不要怪他们,毕竟他们是我最亲的人了。后妈是个哑巴,老实人,见了我就推着小妹妹过来,示意她叫我姐姐,我一把抱住小妹妹,她开心得不得了。改口礼节时,我老公对着我妈大喊了一句:“妈!”“诶!”我妈笑得像个孩子。一个月后,我妈体会到了一家团圆的美好,爸爸奶奶他们每天会过来看看妈妈,这大概就是妈妈理想中的生活。我看得出来,妈妈当初嫁爸爸真的只是为了爱情。一个月后,妈妈离开了,爸爸和后妈搬进了这栋别墅里,家里贡了妈妈的牌位,爸爸说,妈妈生前,他对不起她,妈妈死后,让他来供奉她吧。我想,妈妈也想待在这个家里吧。我和老公离开了这里,来到我们熟悉的城市,领养了一个孩子,过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范兄台鉴:一别百年,范兄安好!敢问范进兄,自上次因中举而成疯后,到如今身体可否康复!一别多年对范兄思念甚切,百年来无书信往来,十分担心范兄学业上是否进展,功名利禄是否到手,你岳父胡屠夫对你不再骂“现世活宝”,我想他一定会说你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等等。张静斋老爷给你的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到位了吗?我想以的才智他也不敢不到位。今天无意之中在广论见到兄台高论,为弟一切担心瞬间化为乌有,为弟这多年担心是为多余!兄台把应山人引以自豪的活动说的一文不值,想必兄台绝非屈尊于应山一个小地方,哦说错了,应山现已改名广水市了!兄台在何方高就能否告知为弟,有时间我一定拜访,望兄台提携一二。看来兄台素质很高,不会与一般人同语,你所欣赏的一定是天外绝音,现我中华明星是否都经过你的评点,否则我想他们一定不能够在如今世上立足,你所欣赏之人一定价值上亿之明星。为找范兄为弟在这“鹰特儿”网上苦苦学习,终于学会了搜索,可搜到的后人对你的评价甚是不好,我想一定是他们没看到你上面评论,如见到一定会对你另眼相待。那个什么吴敬梓的《儒林外传》真写的不是东西,把兄台丑化过多,后人评价也因此而来。我想范史肯定没注意到这些细微小事,特将一评价转贴于你,望兄台拿起法律武器,和这些人一究到底,不能再让他们毫无忌讳的评论你老兄了。“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54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之前,他贫困之极,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胡屠户仍然看不起他,态度十分粗野傲慢,他总是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来临,他惊喜得发了疯,是胡屠户的一个巴掌治好了他的疯病。他开始接受财礼,言语举止沉稳镇定。范进是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这那是你老兄之形象,我看了差点晕倒!不多说了,我还要做些小差事糊口,望兄台见信后留下地址!因要糊口,以前的之乎者也都不能说了,现在的人不兴这个没办法你老兄见谅。一地碎玉 发表于 2007-7-4 15:07:00 中国高考目前分数已经出笼,各地关于高考分数的新闻接连不断,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虽然正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攻击,但由于现在中国本身的国情,尚找不到一种更好的考试制度来替代他,所以高考可能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新的考试制度出现。本次高考出现无数的花絮,黑龙江某生已经考了十三次,大专还是考取过,但某生只想上本科,却又总是差那么几分,听说某生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某生每年复读的学费都是靠一边补习一边做家教:辅导高三学生备战高考所得。还有湖南某生一连考了八次,仍然与大学无缘,人称“猪八戒”。最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莫过于西安的考生张非,此生已考过三次,第一次上了北大,结果他迷醉于网络江湖,无心学习,被北大退学;第二上了清华,仍旧重蹈覆辙,结果又被清华退学;本次他又考了660多分,北大、清华皆不敢收他。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张飞已名扬天下,拥有了无数的“飞迷”,为了让更多“飞迷”了解张飞,我们《中国科举报》特派出资深记者范进对张飞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他们的对话录音:“张飞同学你好!”“范老,您好!”“张飞,你看你现在已是名人了,拥有很多的‘飞迷’,现在‘飞迷’们有很多问题想问你,所以我今天想代表那些‘飞迷’们对你作个专访。我们就随便聊一下,好不好?”“好”“‘飞迷’们一直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上了北大、清华那么好的大学还沉迷于网络,不认真读书,将来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呢?”“我也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我不就是喜欢上一下网吗?北大、清华就要封杀我。记得美国有个叫罗斯福的总统喜欢抽雪茄和喝咖啡,有一次他病了,医生劝他戒掉雪茄和咖啡,要不就活不了多久,罗斯福说没有了雪茄和咖啡他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我也是,没有网络上北大、清华也没有什么意 思。”“那你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中国的教育制度为什么不能让你实现你的目的?”“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说得通俗一点,读书应该是为了幸福吧,幸福首先就是要有自由,没有自由那叫‘伪幸福’。但中国的教育硬要说读书是就是为了振兴中华,忽略了做为个体的人首先追求的是个人幸福,个体幸福了他自然要为国家服务,因为他要保障这种幸福,保障这种幸福当然要靠国家。但中国的教育硬不允许这样说,就像你们《中国科举报》一样,有时你们想帮助哪个贫困学生,你们就非要他说一番读书的崇高理论来,不说就不帮,你们的媒体也是官僚作风,你们都是想用个笼子把人们套牢,让人们觉得你们说的就是真理,谁如果想打破那个笼子出来另寻真理,他们就说你不是好学生,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你们这是愚民教育,知道不?我和你们是南辕北辙,走不到一块去。”“那你为什么现在还在受这种教育?还参加高考呢?”“我早就讨厌了,只是我得生活,我每参加一次高考,考个什么状元的,那些傻瓜们会奖我几万块钱啊,反正这考试我又不费什么力气,读两三个月书就可以弄个什么状元、探花的了,所以我以后生活困难,我还会来考几次的。现在高考不是没有年龄限制了吗?”“如果这次有大学录取你,你上大学还会那样沉迷于网络吗?”“首先我得纠正你一个说法,不是沉迷网络,只是喜欢。你看我能说你沉迷报纸吧,不能说吧,只能说你喜欢这个行当。孔子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我们却总是搞一统天下。”“有人说你性格不好,不喜欢与人交往,你觉得你生活中有朋友吗?”“老范,我觉得你真的老了。不是我性格不好,只是我不能让每个人都来喜欢我。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啊。你会随便在大街上拉住一个人就说吗?我生活中当然有朋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群。”“现在你好像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听说你的父母也很苦恼,你觉得你这样下去对得住他们的养育之恩吗?”“因为我的父母接受的也是主旋律教育,所以他们苦恼,比尔盖茨的父母也苦恼过,但他们最后接受了,所以美国有比尔盖茨,中国有不正常人张飞。我不觉得有什么对不起我的父母的,因为如果我按正常的路去走,我会非常郁闷,我觉得那才是对不起他们,因为他们肯定希望我幸福。”“你觉得你现在幸福吗?”“幸福,因为我一直在追求真理和自由,我想有一天,我会自由地去飞,自由地寻找真理,我相信整个中国有一天都会自由,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活在这个国家是一种幸福的。”“我觉得你说的这几句话很像我们主旋律的报告?”“不要总对我有偏见,我比你们更希望每一个人都真正地幸福。”“‘飞迷’们关心的最后一个问题,你和三国的张飞有什么没有?”“我可不想你一样,硬说自己是范进的十二代玄孙,我就是我,姓张,名飞,至于和三国的张飞有没有什么关系,你得去问考古学家。”“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谢谢你,张飞同学。”“不用谢,以后不要再找就是了。再见。”我们的专访顺利而愉快地结束。接受完我们的专访,张飞同志又去了西安有名的“秦始皇”网吧,听说那网吧是一个叫关羽的人开的。“飞迷”们说张飞最喜欢玩的游戏是帝国时代,因为帝国时代里的兵很像三国时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