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019年是高考最难年,2019年高考真的很难吗,我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年高考会不会很难 2019年高考对数学科目创新题目增多,对考生思维开放 自从2015年高考改革不再分出文理科,许多考试专家表示高考数学出题越来越简单化,试题简单又是要靠哪一部分来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必须是创新题才能拉开考生成绩的差距。从2018年高考数学中分析,平常不被重视的统计概率题却变成了解答题,考生却纷纷感叹,原来统计概率并不是那么简单。 2019年高考对物理科目题型发生了变化,难度增加。 2019年高考对物理科目题型发生了很多变化,考生必须要多了解考纲,物理科目会把选考的部分成为必考内容,往年未在考纲内的动量守恒、原子物理范围,在2019年考纲全部列入考纲范围。 这些新增加的考点难度增大,但只要考生掌握好了定理,难题会变成简单,多做一些有创新的题目,还是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数。往年高考物理科目所考的内容难度是比较大,需要高三考生多花费时间去复习,多做创新题目,对题目多高考必能拿到高分。 2019年高考难度将会是最难的一届高考 其实,全国卷的高考试卷难度历年来都是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难度趋势在发展,难度适中是全国卷的一大特点,明年高考全国卷在难度上相信依旧不会提升太大的幅度,但是在结构上全国卷一直都是以结构变化大而出名,因此今年的高考全国卷结构依然会继续调整和变化。 高考全国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一直都是追求的目标,全国卷在高考大纲中都会要求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答题方式的创新。至于难度会不会创新,就等明年的高考再看了。

高考分数对比分析
一、2011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主要表现在:

1、一本线:2011年之前一本线感觉高不可攀,最高达到596,最低也有552,从来没有低于550。但2011年之后高考一本线就再也没有高于550分,甚至还下过500分,最低的时候只有484分,最高也只有547分。
2、二本线:2011年之前二本线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也是很高的门槛。最高的达到553,最低也有500分,从来没有下500。但是2011年之后二本线就在500以下徘徊,甚至还下过400分,最低的时候只有342分,最高也只有481分,那还是紧挨2011年的2022年。
3、三本线:三本线从2004年设立,到2017年取消,一共存在了13年。对于不少同学来说,三本也是有难度的,它是本科和专科的分界线,三本一般是独立学院,并且学费都很贵。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宁可出高学费读三本,也不会去读专科。毕竟本科和专科存在本质的区别。
2011年之前的三本线也都在440分以上,最高的甚至超过现在的一本线,达到525分,最低的也有444分,超过现在的二本线39分。但2011年之后,三本线也大幅下降,只有2014年为400分,其他都在400分以下。
二、10年前后分数线对比,高考的分数线大幅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1、一本线:现在的一本线甚至还不如10年前的二本线。
2012-2022年的一本分数线平均为518分(备注:四舍五入取整数,下同),2002-2011年的一本分数线平均为574分,相差56分。
而2002-2011年一本线和二本线分数相差平均为47分。
从这个角度看,和10年前相比,现在的一本线还比不上当年的二本线。
2、二本线:甚至还不如三本,并且还远远不如。
2012-2022年的二本分数线平均为420分,2002-2011年的二本分数线平均为527分,相差107分。
而2004-2011年的三本分数线平均为488分。
从这个角度看,和10年前相比,现在的二本线还不如当年的三本线,平均分竟然相差达到67分。三、一本二本线分差的对比:分差拉大
2012-2022年的一本和二本分数线分差平均为97分,2002-2011年的一本和二本分数线分差平均为47分,10年前后变化为50分。
分差变大,说明一本线和二本线之间可容纳的学生变多了,50分,可以想象,有多少同学,当年只能读专科的分数,现在都可以上本科了。从这可以看出,本科的确扩招了很多学生。
近几年高考不论一本还是二本,分数线都大幅下降,一泻千里。也难怪,以前的专科学校逐渐地升为本科,以前的二本渐渐升为一本,人往高处走,大家都不愿落后。
语文试卷难度分析
语文试卷分析如下写作:

本次期中考试,试卷命题合理,难度适中,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针对学生学生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现状,不出偏题、难题,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命题方式灵活。
,及格率68℅,优秀率11%。7-2班平均分68、及格率80℅,优秀率13%。从成绩上看我比较满意。但仔细分析一张张试卷,如果师生平时功夫下到的话,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一、分析学生
1、字、词掌握不扎实、不灵活。换一种方式考查,学生就束手无策了,说明学知识太死,不会学以致用。
2、古诗文死记硬背,不理解造成的错字,给出下句,让填上句,会背混。
3、审题过粗,抓不住题的关键词,捕捉不到答题点。
4、并且阅读分析不会多角度思考,片面、单一、不全面,导置失分。
二、分析老师
1、没有处理好字词板示、达标、巩固几个环节的关系,未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缺乏对字、词应用方面的训练。
2、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自学古诗词,尤其是方法指导,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背诵扎实、到位。
3、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到位。
4、作文虽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但训练不系统。
三、改进措施
1、利用课前两分钟,开展词语应用活动。
2、多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授之以“渔”,多多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