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公布。这份被专家评价为“逆势而上、高屋建瓴”的文件,把未来5年的国家发展路径画得更细——大到全球变局下的战略选择,小到民生消费、科技突破,每一条都和普通人的生活、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5大战略维度,拆解题规划的“核心逻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朱民,用“五个关键视角”帮大家理清楚了这份规划的“底层思路”:首先得看清外部环境——不是应付一时的贸易摩擦,而是要面对全球化规则、秩序的深层变化,这是长期挑战;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外面怎么变,把国内的发展根基扎牢才是“定海神针”;第三是站在历史维度看机遇——中国正处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折期”,得抓住这个“历史窗口”;第四是目标不能动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向,再难也不能偏;问题导向,把大格局拆成一个个具体问题解决,比如劳动生产率、民生消费这些“硬骨头”,得啃下来。

“质”里藏着“量”,发展和民生都有“硬指标”很多人问:“高质量发展是不是就不管增长了?”朱民说,其实“质”和“量”是绑在一起的——要实现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经济增速得保持接近5%的水平(“十四五”前4年平均5.5%的增速已经打了好基础);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核心,不管是工厂的生产线还是写字楼的办公室,效率上去了,增长才有“质量”。还有民生的“量”: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要上升,消费占GDP的结构要优化——这些直接关系到老百姓“钱袋子”的指标,规划里说得明明白白。

国内循环“稳”住,才能对冲国际的“变”面对全球的不确定性,规划给了个“解题公式”:用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怎么“稳”?关键是统一国内大市场——14亿人的市场不是“散沙”,得把规章制度、基础设施、营商环境都“统”起来:比如知识产权保护要一致,政府采购规则要统一,信息和物流要打通。朱民说:“要是能把统一大市场建起来,中国应对外部风险的底气就更足了。”

科技突破的“赛道”,我们已经站在第一梯队未来5年,科技是“核心竞争力”。朱民说,经过“十四五”的积累,我们在几个关键领域已经和美国“并跑”甚至“领跑”:AI领域我们走“AI+”路线——不是拼大模型底座,而是往垂直应用深钻,比如华为的服务器、数据二十条带来的数据开放,让我们在医疗、工业等AI场景已经超过美国;量子计算、超导、光纤通讯、核能这些“未来领域”,我们和美国咬得很紧——超导论文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核能投资占全球40%,未来5年有望出“突破性成果”。

“中国+N”的开放新玩法,外资和中国企业都在“动”扩大开放不是“关门”,而是玩“新花样”——“中国+N”的全球布局。现在外资企业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要是在中国站不住脚,全球竞争根本没优势”,所以很多企业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中国企业也在“走出去”,去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ODI)已经超过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干的全球供应链。这种“你进来、我出去”的结构,其实是让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

人民币要“加速”,强国得有“强货币”最后说说大家关心的“钱的事”——人民币国际化要“提速”了。朱民说,一个强国得有“强货币”:“就像亚洲金融危机,没有金融支撑,实体经济根本扛不住外部冲击。”规划里明确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接下来要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打造国际化债券市场,再加上数字货币的助力,人民币有望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站C位”。

看完这份规划建议,其实能感觉到——未来5年的发展不是“摸黑走”,而是“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不管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还是企业的科技突破,甚至是普通人的工资增长、消费升级,都能在这份文件里找到“方向”。就像朱民说的:“逆势而上不是硬闯,而是看清形势、抓住机会、做好自己”——未来5年,我们一起“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