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一份来自清华大学的学术期刊声明,把“学术抄袭”这个老话题,又一次推到了学术圈的聚光灯下——《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编辑部公开透露,近期刚处理完第三起投稿抄袭事件。这一次,他们依旧给了作者“退稿+私下警告”的“留情”,但同时撂下了从未有过的“狠话”:再发现严重学术不端,立即退稿、通报作者所在单位,还要在刊物及实名公告批评。
作为中国第一份专注西方哲学研究的专业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的“容忍度”,其实藏着对学术生态的善意。这份2015年创刊的期刊,一年只出两期,每期盯着“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哲学与科学”三个核心方向,靠着“专业化+国际化”的定位,今年刚入选中国知网“2024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辑刊”,说是“西方哲学研究的国内标杆”也不为过。但就是这样的平台,却接连被“抄袭稿”撞了三次门。
“前两次都是年轻学者,认错态度特别诚恳,我们想着‘给学术生涯留条路’。”编辑部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说,前两起抄袭事件,他们都选择了“内部处理”,没公开也没通报单位,可第三次的抄袭内容,比前两次更“直白”——作者直接复制了国外学者的论文章节,连引用标注都没改,“简直是把期刊当‘查重工具’用”。即便如此,编辑部还是因为作者“反复道歉+主动承认错误”,又给了一次“不公开”的机会。
但“事不过三”的规矩,这次必须立起来了。声明里写得明明白白:“再犯,我们不会再考虑‘教育挽救’,所有违规行为都会摆到台面上——退稿是基本,通报单位是提醒,实名公告是给学术圈‘避坑指南’。”这话一出,学术圈里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早该这样”,学术抄袭不是“小错”,必须用“声誉代价”倒逼遵守规则;也有人觉得“是不是太狠”,毕竟年轻人容易“走歪路”,给次机会能回头。可在编辑部看来,“宽容”的前提是“珍惜”,当“抄袭”变成“屡教不改”,“严厉”就是对真正做学问的人的公平。
对于《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来说,这份声明更像一次“自我捍卫”——它要守护的不只是期刊的声誉,更是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原创底线”。作为连接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的“对话窗口”,它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原创性”的论文,不是“东拼西凑”的“搬运工”成果。就像编辑部在声明最后说的:“我们欢迎所有对西方哲学有思考的作者,但请带着‘自己的声音’来——学术之路没有‘抄近道’,每一个观点都得是自己踩出来的脚印。”
这则声明没有“骂街”,没有“挂人”,却比任何严厉的处罚都更戳人——它用三次“留情”换来了一次“警示”,也让所有做学术的人都得想想:当你拿起笔写论文时,到底是在“做学问”,还是在“抄学问”?而这份“想清楚”,才是学术圈最需要的“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