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时刻。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所有的学子和家长们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入一所理想的高校。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也有比现如今高考更为苛刻的考试——科举考试,而且科学考试持续了很多年。在考试之后也是会同样公布成绩的,那个时候会有一个词语就是“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学生名字会登上榜单。那么我们就特别的好奇,古代考试之后又是如何进行公布成绩的呢?科举考试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就是“金榜题名”这一个成语的来源了。那个时候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的那一天,可以说是读书人的重要节日。放榜之后,对于一些高中进士的学子,国家还会贴心的给他们送上录取通知书,就像我们现在高考学子一样,会收到邮政快递发放的每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般的录取通知书上会写着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试的名次,有专门的人敲锣打鼓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的描绘了这一个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等等故事都在民间流传着。足以说明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是有多么的重要,如果倘若收到国家的录取通知书也是相当的开心,毕竟以后就要走上仕途了。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在古代时,高考被称作是乡试,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场试,要用整整九天九夜,才能把一次乡试进行完。刚刚说了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所以对考生来说绝对是大事,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此时,朝廷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的。就像我们高考时,连路都要被封掉。古代高考从开考那一刻开始,考生就被锁在了屋子里,直到考试结束才能被放出来。在考试中,就算天塌了,门也不能打开。
乡试主要考三个内容,一是八股文,二是官场应用文,第三是论述题,看看这个人有没有一个做官的思维。因为在考试中,考生不能出来,所以朝廷就准备了灯和水等很多日常用品。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考生要自己带干粮来,因为考试时间太长,人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所以考生一般都自备伙食。
古代科举考试很繁琐,它完整的程序是:乡试,会试,廷试,其实就是从地方逐步到中央的顺序。其中乡试就是全省的考生在一起考试,也就是像我们的高考,乡试通过的考生就成为了举人。在古代,乡试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的,想要参加乡试可以说是要过五关斩六将,先参加完前面大大小小的考试,才能够有资格去参加这种全省级别,难度又很大的乡试。如果乡试之前的考试没有通过,有一次弥补的机会,考生可以再去考一次,考生考完了乡试,并且成功成为举人,才可以去参加会试。
这个会试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考生进京赶考的那个考试,因为会试都是在京城,所以才有了这个说法,要是发挥正常,运气再好,会试也过了的话,就有机会参加廷试了,也称殿试。廷试就是通往胜利的最后一关了。一般参加廷试的考生,前途基本就已经定下来了。不管考得怎么样,都能成为国家栋梁,也对得起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
在古代的高考中,有一个现象很奇怪,就是经常发生考生意外死亡的事件。要说起原因,还真是挺多的。古代的考场非常简陋,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就睡在答题的桌板上,答题的房间本来就小,桌板就更是小的不得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腿都伸不直。我们现在有时候会听到一些老年人说出恭,其实就是上厕所的意思。这个出恭,也是由科举考试得来的。在古代考试的时候,他们会给每个考生发个牌子,一面写着入敬,一面写着出恭,这个牌子的用处就是用来上厕所的。因为规定考试的时候不能说话,所以他们就只能拿着这个牌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那种很小的考场上,考生们每天吃住都在里面,考试又正处炎热的天气,这就很容易造成很多考生中暑或者食物中毒,更可怕的是有些考生被考场里的毒蛇给咬死,那真是倒霉透顶了。
与我们现在高考不一样的是,古代高考对考生的年龄是没有要求,不管你是小孩还是老人,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当时的考试挺难的,所以很少有小孩子能去参加,那种传说的神通毕竟是少之又少,但是年龄大的考生却很常见,比如范进。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诱惑,才会有前赴后继的人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古代,普通人想要飞黄腾达,几乎就只有这一条科举的路好走。所以才造就了像范进这样的人终生成迷于科举考试,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范进一样,金榜题名,荣华富贵一生的,更多的是籍籍无名,抱憾终生的。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当你回忆起你当年高考的艰辛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还是幸运的,最起码,即便我们不能金榜题名,我们也能在另一个领域造就自己的辉煌,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像古人一样,撞了南墙也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