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酷暑,铄石流金,紧锣密鼓准备着的高考又要到来了,这牵系了无数个考生及其家庭紧张不安的心。三年的高中生涯,所有的付出,都将在这场考试中一锤定音,同时这又成为人生道路中关键的转折点。高考前的复习肯定是很辛苦的,高考确实太重要了,特别是在这个人口基数如此巨大、社会竞争又如此激烈的国家,高考甚至成为无数个寒门子弟成功的唯一出路。对于古代的学子而言,他们眼中的「 ”高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看看明代著名文学家艾南英的「 ”高考”遭际吧。 艾南英(1583-1646),江西抚州人,明代末年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在天启年间中举人,并在策论中讥讽当时的大宦官魏忠贤,被罚停考三科。直到崇祯登基后,他才被允许考进士。但却屡试不第。他深恶科场八股文对读书子弟的戕害,认为八股文腐烂低劣,就跟诸同仁们大力提倡力追唐宋先贤的散文,形成一定声势。在他的《前历试卷自序》一文中,就记叙了他早年颇为辛酸的乡试(类似于今天的「 ”高考”)经历。 一 把关严密的「 ”体检” 艾南英在他的文中写道,在考试当天,衙鼓敲过三遍(考场的 *** )之后,秀才们就整整齐齐露立在门外,督学(主考官)穿着大红衣坐在堂上,靠近炉火,轻暖自如,而他们一帮秀才考生被要求脱下外衣站立,左手拿笔砚,右手拿布袜,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就到甬道边排队。到主考官面前,每个考生都安排两名搜检兵搜身,上到头发,下到脚踝,前前后后搜查许久,即使是强壮的人,也无不被冻的浑身发抖,不知体肤是不是自己的,几乎失去了感官能力。 二 苦不堪言的考试现场 文中又说,进入考场之后,考官一般会在上面宣布考试题目,后来就改成用牌子写在上面了,而作者恰好是近视眼(短视),不能看见,想要轻声轻气地问旁边的考生,又害怕被高高在上的考官误会为作弊,并以越规论处,文章降低一等。考场上的座位又很低矮,坐得腰酸背痛,另外拉屎拉尿也不得自由,只能憋到结束,所以在场中相当痛苦。 三 阅卷流程的无奈 艾南英还写道,到了阅卷时候,一般考官一个人要负责上千张卷子,而且时间也很紧迫。各种考场文章虽然奇庸不一,但考官个人喜好也是各不相同的。一旦高下被判定之后,考生的成绩也就基本定型了,有时候即使文章写得花团锦绣,如果不符合考官的胃口那也只能徒乎奈何了。 考官阅完卷后,再次高坐堂上,考生一时还不能走开,必须低头走到台案前跪而受教,噤不放声,并查下自己试卷的优劣后,才能排队陆续从角门出去。对于考试的整个过程,艾南英说是「 ”其面不可以语妻孥”,就是惭愧的不敢跟家人提及,足见作者内心的辛酸。 相比于古代士子的无奈,我们现在的高考其实算是很科学的了,审卷的主观因素也已经降到最低。我们的高考体制也是比较人性化的,不像艾南英那时候的明代读书人既要挨冻受饿,战战兢兢的,又要憋着身子不能上厕所。无论古今 ,考试都是不容易的,一句话,唯有努力进取,才能不悔青春!
很多人可能觉得,现代的高考其实就和古代的科举考试差不多,都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且现在高考状元也有很多,所以不自觉地就会把高考和科举等同起来。但这两者只能是一种适应当时社会需求的发展关系,完全不能够等同起来。现代考试带上笔和证件,但是古代考试要带的东西却远远不止这些。古人参加科举需要带上“考篮”,用于盛放自己考试的时候所有的物品,绝不简单的只是文具,还要带上食物,这也只是两个最为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甚至还包括各种日常用品。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但是历朝历代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考试的内容、方式都不一样,我们只聊聊距离最近的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什么那个时候需要带那么多东西。明清时期的科举是非常严格的,在此之前的考试可能只需要考一次,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如果想要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为状元,一路考下来,一共需要考四次,而且这是最低的次数,万一有一次没有考中,结果自然是需要重考,从院试、乡试、会试到最后的殿试,其中乡试还是每三年一次,相比现代每年一次的高考,是不是觉得幸运多了?高考要带的东西很简单,可科举就不一样了,除了最基本的考试用具之外,因为考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很简陋并且没有门的隔间,所以需要有油布制成的帘子,还要带上钉子锤子把这些东西钉在墙上,不然的话遇到下雨或者夜晚降温,倒霉的只能是自己,要是在考场上病倒了,自己的努力可就打了水漂了。高考有统一发放的草稿纸,但是科举没有,需要自己带上很多纸,用于打草稿,而且有时候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文章抄出来,等到考试结束之后拿给别人进行点评,自己心里也好有个底。还要带上卷袋,保护自己的卷面干净整洁,要是有一点点的损坏,就算是能写出状元级别的文章,那也和状元没有关系了,再看看现代高考那些不整洁的卷面,也不会因此剥夺考试的成绩,是不是轻松多了?食物,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品,考试三天,不带吃的东西那简直就是作死,但是又不能只吃冷食,所以还会带上一个小炉子用来煮一些热粥热饭和事先准备好的没有汤水的耐保存的食物,那就还需要碗筷勺子以及煮食的时候需要的各种物品,想想看今天的高考,一门考试就那么几个小时,考完了食堂也准备好了饭菜,吃完休息好继续下一场,和古人简直没法比。万一被分配到了靠近厕所的那几间,那就更是悲惨了,所有人都在那里上厕所,想象一下也能有些感受的吧,所以为了避免被分到那里之后恶臭难忍,也会带上一些香囊之类的东西,还要带上一些药物,避免考试中途生病影响答题。其实这也还只是一小部分,如果有机会穿越去参加一次科举考试,你一定会极其怀念高考的。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