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0点多睡觉。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的高三考生每天早上5:30就要起床进行早读跑早操,晚上10:30回到宿舍睡觉,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6~7个小时,白天上午是4节课,下午4节课,晚上同样是4节课。

所以我认为备战高考之所以很累的第1个原因是因为休息时间是明显不够的,如果一个高三考生每天睡到8~10个小时,很容易被高分甩在后边。2、备战的时间过长。

通常从高三一开始就要慢慢的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而这一紧张就要长达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学校餐厅和宿舍,除了学习吃饭就是睡觉,生活特别的枯燥和无聊,不过在高考中唯一比较快乐的是和同学一起奋战学习到深夜。3、作为选拔性考试,从来都是择优录取。

其实在高三学习期间,很多学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很优秀的程度,但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必须要比别人分数高,才有主动选择学校的权利,所以考到600分的同学想考到650分,考到500分的同学想考到550分。

以此类推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社会化内卷,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学习,到头来自己的努力会大打折扣,原本600分就可以上的学校,到头来却要考到630分才可以上,所以高考会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也会越来越累。虽然备战高考很累,但我认为这一年的时间是人生路上最珍贵的一段时光,因为他是最纯粹的,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全心全意的去做好一件事情,并且在奋斗的路上还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不会感觉到孤独。

笔试应该这么准备:

1、时间如何把控?

简介:通常意义上来说,复习得越久,准备越充分,上岸的把握也会更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长时间复习的,有人要花时间考研,有人只是想打个酱油,有人忙于毕业设计,有人囿于各种琐事,所以我们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半年以上时间如何备考?

时间充沛,当然要把行测的所有模块认真看完,虽说各个模块投入的精力不需要均等,但是各个模块都应该复习。个人建议:报一个FB980系统班,在刷一遍视频的把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刷2-3遍,差缺不漏,专项突破;后期再刷真题,实战模拟,全真演练,一定要通过严格按照考场要求来进行模拟答题,从而把自己的抗压能力练出来!!

②两个月以上时间如何备考?

建议复习除了常识以外的其他所有模块。本人曾在常识上花了大量时间,但是收获甚微,常识是性价比最低的一个模块,知识点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可言,平时间带着看就行了, 刷刷题,有一定量的积累足以。两个月在我看来是一个完整复习周期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可以对资料分析、推理(逻辑推理、图形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这几个模块重点突破,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考试规律,短期内突破,收获立竿见影!

③一个月时间如何备考?

建议主攻资料分析、判断推理、逻辑推理、图形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这几个模块。

资料分析一定要多刷题多常见题型就那么几十种,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常见考题“坑”的设置,最后达到看到题目脑子就自动把公式冒出来的水平。资料分析是“送分题”,一定要快准狠,得高分。

言语理解词汇积累、阅读能力是基础。填词题多注意题干中对应词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锁定答案,遇到不太熟悉的词辨析时可以拆成单个字并分别组词,比如界限和界,界就是边界,限就是限制,线就是划线。对比之下,一个抽象,一个具体。找出文章观点类题目,在一段话中找出。可是,但是类转折词,正确答案在转折词后面找,转折词前面的可以直接略去,节省时间。

至于数量关系,就只复习简单题目 擅长题目。平时训练,可以找自己擅长的或者简单的题型入手,理解不了的,解题过程复杂的请直接放弃。上了考场,只挑自己复习过的题型来尝试,读完题目还没思路的请直接放弃。如果数量关系题做和猜的比例能达到3:7,那就是胜利,因为很多人是0:10。

逻辑推理,按部就班找答案必须研究透逻辑,难度大,耗时高;答案代入题目,找出选项,难度较大,但突破之后也是重点得分项。

类比推理,造句表明两个词逻辑关系,更加明朗,简单、得分容易。

图形推理,第一阶段:看基础课的视频,跟着视频把例题做一遍,了解图推大概有哪些规律。例如、属性规律(封闭、对称、曲直、面积大小、凹凸)、数量规律(点、线、角、面、素)、特殊规律(图形连接、位置关系)等。第二阶段:每天两套题(粉笔题库真题,一套15题),能一眼看出规律就直接选,看不出就用分类遍历法。做之前先背诵自己整理的规律,做完之后,往自己整理的规律里增加当天新遇到的规律。

④一至两周时间如何备考?

建议先主攻资料分析和判断推理。资料分析重“学而练”,判断推理重“学而思”。剩下的一周用来练习套题。练习套题应该严格按照考场要求进行:两个小时,中途不要碰手机不要吃东西不要抽烟不要上厕所不要离席,并且要涂答题卡。

剩下时间建议直接练习套题。一定要在考前对行测题量大时间紧的特点有个直观的认识,否则真上考场了容易崩盘。所谓崩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开考后进入状态极慢,刚做完言语或者资料分析,发现已经快过去50分钟,这时脑海中比对了一下剩下的题量和剩下的时间,就崩了,就无法再集中精神考试了;另一种更可怜,就是老师来收卷了,但是答题卡还没有涂完。

2、数量资料=数学,言语逻辑推理=语文?

很多人认为数学好提高,言语与逻辑就是纯语文,不好提高,从而陷入备考的误区。

言语与逻辑绝逼不是语文,他们是有内在的逻辑的,大家的词语积累绝对够用了,需要的就是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言语和逻辑是很容易提高的。但是反观数学,要分为两个模块,资料绝对是可以提高的,但是数量短期内比较难。所以初学者要纠正对于行测认识上的错误!

坑二:不要一上来就啃某公某图大本教材。原因:里面确实有一些有用的东西,但是有太多废话,太多根本用不上或者不好用的东西。想象一下,一颗珍珠丢在煤堆里面,还那么容易找到吗?就是这个道理,东西太多,新手根本掌握不住,而且大多数东西也没有用。要是这些大本书能简化成50也的话,我认为可能有用。因此上来先别啃大本书。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最开始复习的时候,抱着必胜的决心看过一遍,可是看过之后发现完全没记住啥东西,可以说这是一条弯路。

3、刷题还是刷视频?

不要一上来就狂刷题。所以不能上来就刷题!要是公考初学者的话,先做5套行测真题,认真分析一下,了解自己擅长和薄弱的模块。这时候我建议找到好的复习视频,结合视频学习。学习视频的话,切记多而不深,每一个老师自然都有自己的方法,所以要学透学深。

同时一个人低头不看路!原因:复习的第一步就是找个明白人问问,让他们给你规划处明确的复习路径,复习时间安排,谈谈对于行测和申论的宏观认识。

4、各个模块性价比?

推理=言语=资料分析>数量>常识。可见常识是性价比最低的复习模块。他的知识点真的是太广了,很难复习到位,而且看得多了,自然是记不住的,常识只需要跟着真题走,以真题复习就可以,真正考试的时候也不必担心,因为常识的分值比较低,即使只能对一半,也不当误同学们上70的!

5、申论、行测谁更容易得分?

很多初学者认为行测好提高,申论无法提高!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复习好行测的千万不能把申论扔掉。甚至可以说,行测需要长期积累,而申论短期内掌握方法是可以大幅进步的!所以要两手抓,要不即使行测干到75,申论不行,还是没有绝对优势!

通常情况,很多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行测分差在5分左右,反而申论分差在10-20分,字迹、答题要点、申论精彩程度大大影响的得分分值,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

并不会太早。

在这个时间点提早复习是合适的,并且还可以快人一步;如果你是准高三的学生的话,那么从2022年的暑假,也就是现在开始准备2023年的高考并不会太早,并且在这个时间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规划的去进行复习。1、很多学校都会在暑假8月份的时候就提早让高三的学生进入学校去备考。并且这样提早一个月开学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来年6月份的高考的。所以在暑假的时间点直接去进行备考并不会太早。2、在这样子的一个时间点如果自己能够越早复习的话,那么就可以让自己的数的上限变得越高。

3、在假期的时候就应该有计划的去进行备战的,然后在正式开学以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计划。在开学之后有一个老师给的计划,让大家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去进行努力的。在假期如果有去进行相关的一些内容的复习的话,那么不管在第一轮总是第二轮总复习甚至是第三轮总复习的话,都会让自己更轻松一些,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去弥补好薄弱的科目,在自己擅长的科目再提高一些分数,所以在假期里面肯定是备战对未来是会更好的。

并且从高考题型的大趋势来看的话,高考的题型现在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的,不再是以前单调的知识点为主,现在可能考察的方面会更加的多一些,所以说在学习的时候要按照趋势去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好就是不要以单调的题海战术去进行备考了。在假期的时候更应该要去备战。不仅是以知识点来进行复习备战,还有就是从出题人的一些相关的套路去进行揣摩,正所谓尽量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才能够让自己的备考变得更加的有效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