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4-5天内完成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一般需要几天时间,但具体时间也取决于填报的人数和每个人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填报时间的参考:
1、官方规定
高考成绩陆续发布之后,考生有4-5天的时间填报志愿。填报时间可以从晚上9点开始到第五天的午夜12点结束,一般时间是在6月下旬。
2、个人情况
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会在各个高校的招生网站上查询自己的分数和录取情况,同时还会参考专业的前景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来制定志愿,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填报时间的长短。3、建议
高考成绩公布后,建议考生尽快审核自己的成绩,同时仔细研究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基础知识来制定志愿。建议在4-5天内完成填报,以免错过填报时间。
为什么要填报高考志愿?
为什么需要填报高考志愿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实现个人人生规划
通过志愿的填报,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来实现个人人生规划,满足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2、提高择校自主权
高考志愿填报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自主选择学校、专业、地区等因素进行择校。
3、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不同,填报志愿可以为考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
高考志愿填报有很多的批次,因此录取工作也是分批次开始查询的,最早进行录取结果查询的是提前批次,一般在7月初就可以查到自己的录取结果了。
省市之间还是会存在差异,具体还要请考生和家长参照本省市的有关教育部门公布的最新消息为准。
查询成绩期间,系统在线人数会很多,因此一些考生在查询录取结果的时候会出现系统错误等提示,不要担心,请考生和家长耐心等待,稍后重试即可。
不过考生在填志愿的时候,一定不要操之过急,注意看好各个学校和专业的相关招生计划,以及对于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要进行了解。
在专业选择方面,也不能盲目的跟从,还是要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主,这样在接下来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加充实。
录取结果的查询时方式有很多种,各省的考生可以登录当地的教育考试院或是招生官网进行查询,也可进行电话咨询,短信回复或是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录取结果的查询。
1.提前录取批7月8日—12日录取:军队院校,公安院校,司法院校的治安学、侦查学以及刑事科学等经批准的专业,普通高校招收的国防生专业,航海类专业,免费师范类,外国语言文学类(非英语)专业,体育类本科专业(体育类专科不在此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教育部统一规定、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专业)。省内高校专升本招生与本批同时录取。
2.本科一批7月14日—24日录取:进入“211”工程项目的高校和部分经我省批准的高校。对口招生本科专业与本批同时录取。
3.本科二批7月26日—8月2日录取:一般本科院校(专业)。体育类专科专业与本批同时录取。
4.本科三批8月5日—8月10日录取: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及联合办学的本科专业。对口招生专科专业与本批同时录取。
5.高职高专一批8月13日—17日录取:本科院校专科班、独立设置的高等专科学校及其他经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
6.高职高专二批8月20日—24日录取:高等职业院校、短期职业大学(地方大学)、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职业学院、民办高校、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专科班。
7.提前批的艺术类
(1)艺术本科A段7月8日—14日录取。
(2)艺术本科B段7月15日—18日录取。
(3)艺术高职高专7月20日—25日录取。
不是发在本人手里,它是按照你填写考生信息时的所填地址寄发的,你填哪它就寄哪,那段时间家里最好有个人。
考生网上填报志愿完成提交后,即视为与高校之间的志愿约定生效,录取时不得擅自放弃;考生的志愿信息任何人不得改动,否则,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依据考生网上保存的志愿信息打印出志愿表并加盖公章后存入考生档案。考生在当次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前,若想放弃所填志愿,可以在志愿浏览页面下方直接点击“放弃已填报志愿”进行志愿放弃操作。
由于放弃操作将取消考生已报的志愿,并且考生无法再次报考被放弃的志愿,系统为了确保安全,根据考生账号绑定的安全措施验证考生身份。
普通类本科提前批、艺术提前本科批、体育类本科批共用一个“放弃志愿”按钮,一旦点击,则上述类别的这些批次全部放弃,不能再填报。平行志愿投档原则
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即:由高考成绩总分加上照顾政策分值后生成排序成绩,按排序成绩分科类从高分到低分排定位次,然后按位次优先的原则。
根据考生平行志愿的自然顺序从前到后进行检索,一经检索到计划未满额的学校,即向该校投档;排序成绩相同的考生,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听力成绩排序。
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考生在填报时应考虑在高校顺序上保持一定的梯度。其他为顺序志愿,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起作用,所以考生应把估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报对象,并注意在院校顺序上有一定梯度;专业志愿也应拉开档次,合理搭配。
以上内容参考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河南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及录取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