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1年和2002年参加了两届高考。文科。非常清楚的记得,2002年北大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是605,武汉大学应该是560分左右。当时班上最高分是580多分。别说700分,就是620以上分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现在的考生,动不动就700往上,说明了这十几年来,整个教育质量确实是提高了很多了,所以现在才会有小学考95分还排名倒数的情况出现。第二就是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城市上学,大城市无论教育资源,还是优秀学生比例,越来越集中了,这也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第三是教育配套的产业越来越成熟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私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中教育的水平。现在的高考,跟2000年那会,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今后的高中教育,高考,只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的,就是文科的报考人数逐年在增长,文科的分数线也是逐年在提高。今年湖北的高考,文科生突破了11万人,理科生也不过18万多人。要知道,在2000那年代,文科和理科差不多是1:10的比例。这也直接导致了,500分以上的考生,理科生差不多是文科生的二倍,但文科的分数线竟然比理科高出了40多分。:1,:1。这是文科生不断扩张导致的结果,也是对文科越来越不公平的体现。给未来的考生三个建议。第一就是不要偏科,对于现在动不动就出现700分以上高分的情况下,只要有任何一科偏了,基本上就与好大学无缘。第二,尽量不要报文科,因为报文科就意味着上一本的概率要比理科少一半。且不谈今后的择业。第三,教育资源逐步在向大城市转移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县高中的没落,这个已经是趋势了。我是99江苏考生,3 2,语数外物理化学,总分750。江苏理科一本线546,二本线501,当年江苏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是南大和东南大学,分别是595和594。99年数学卷相对较难,110以上的都很少了,很多人数学没考及格。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反而不是特别高,因为没人敢报。因为98年的试卷相对简单,清华北大在江苏的录取分数是660多,结果导致99年没人报清华北大了。别的省不清楚,反正99的江苏如果考了理科600应该是随便什么大学都能上了。1999年还是全国统一试卷呢,只有极个别省市自主命题。记得那年物理很容易,化学和英语一般,数学很难很偏,语文作文很另类-假如记忆可以移值。别的地区不清楚,反正那年天津3万多人参加理科高考,400多个过600分的,重点线480多。对比参考一下,2019年5万人参加高考,6000多个过600分的,所以什么水平你就想想吧。我就是那年的湖北理科考生,高考分数626,除了北大清华,其他学校基本可以上。那个年代除开个别省份,都是全国一张试卷,湖北省的录取分数线在全国都算是最高的之一,福建省当年高考分数不是原始分,而是标准分。我上大学以后,同班同学有一个北京的,高考分数457,与我足足差了169分,结果在一个大学一个班。想想现在的北京,学霸二代又把分数线拉的高高的,以前的好事没有了[流泪][流泪][流泪]我是99年湖北考生,满分750分,600分可以上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等。那年一本线565,二本线534(很多二本学校现在已经成为一本,例如以前的无锡轻工业学院现在叫江南大学,湖北工学院现在叫湖北工业大学),,英语只靠了33分,总分520分,勉强上了专科(类似现在的二本)。99年就数学偏难,其它科目都比较简单。个别省市标准分室900分,就不要拿来比了。过去40年的高考成绩湖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是全国5强。我正是99年高考生,理科,成绩是596分,原始分,坐标宁夏。当年宁夏的一本分数线是462分。清华录取分数线是602分。由于我是特困生,还加10分,所以我的成绩是606分。那时候通讯落后,家里连个固定电话也没有,通讯只靠写信,我也不知道这个成绩能在宁夏排名多少。预计300名以内吧。当年太穷,拿不出学费,所以想读个免费大学,于是高考志愿报的是国防科大,,经过各种努力,最后招生人员要了8万元。我因出不起这个钱,落榜了。再后来,因成都理工大学等几个大学在宁夏招生提档不顺,主动通过县招生办找到了我。于是阴差阳错,上了成都理工大学。99级的难兄难弟们,为什么嘛没见诸位去回复年薪月薪几多钱的问题?我是99年在安徽参加高考,当年是采用3 2原始分,也就是总分750分,单科150分*5=750分,记得当年安徽理科录取线是重点本科533,一般本科480。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我的分数是557。如果你600分原始分,那么在当年可以在安徽被录取为准一线梯队的重点本科。大概是类型于浙大,山大,成都电子科大。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复旦,南理工,北理工,南大,南开,天大,中大,北邮,北航这样的名校。。记得当年中科大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大概在610多分吧,北大。清华大概在650以上。大概是这样现在高考给人已经惊讶的感觉,高考分数都特别高,考不了600分,基本连个重点大学都考不上了,真是奇怪啊,说实话,我也很奇怪,现在的高考到底怎么了,怎么考高分的那么多?比如2019年四川省高考分数线,一本理科是547分,问看是540分。总分750分,四川省的一本线够高啊,那么你看了四川省的高分考生,你估计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四川省700分以上考生人数是182人,750分的满分,700分考不上清华北大,这简直成了笑话了。现在的高考就成了傻子高考了,题毫无区分度,根本起不到选拔考生的目的。那么20年前的高考是什么样子呢?1999年河南高考分数线文史类:重点院校分数线为664分,上线考生3997人;理工类:重点院校分数线为633分,上线考生14666人;本科院校分数线为575分,上线考生36153人;专科院校分数线为554分,上线考生46885人。 不过河南省那个时候是标准分,不是原始分,看上线人数就知道了,当时总典型是633分,上线人数是14666人。如果对应到2019年,这个分数应该是603分(河南省1466名理科分数)。而实际2019年河南省一般性是505,基本上相当于难度降低了100分。当然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现在没有20年前的一分一档表,只能瞪眼了。现在的状元也厉害,分数奇高无比。广西省状元分数竟然高达730分。1997年,安徽总分650分,安徽省重点大学录取情况,北京大学分数591分,清华大学分数573分,显然所有大学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超过600分。而且不少大学分数都不低,比如人大南开大学上财分数都比清华大学高。当时的省状元分数才670分,而现在的呢2019年,安徽你要是靠670分,清华大学根部考不上。当年的省状元,现在考不上清华大学,说来都是笑话了。2019年,安徽省考600分,连合肥工业大学都考不上,显然现在的600分,和20年前的600分完全不一个档次了。老铁,你们怎么看呢?1995年江西高考理科,3 2,总分750,那是一本线556,二本线536,专科线530,高校没扩招,分真高,当年想要考清华北大,至少要高于一本线110分,同意的举个手,我看一下
打骂对孩子的影响
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自小就被爸爸妈妈非打即骂,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对这世界造成深深的不安全感。爸爸妈妈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产生十分深的心理创伤,会使这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没有的归属感。一旦对世界缺乏安全感,因此小孩就难以可以从这个世界上得到幸福快乐,得到美好的体会。如果一个小孩自小就在家长的责骂中成长,那么这个小孩便会越来越十分的没有自信,越来越十分的不自信。这个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最先都想去反省自己,感觉自己并没有搞好,感觉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行。因此为了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更为自信心,爸爸妈妈也最好不要常常去打自己的孩子。一般在常常被父母打骂的自然界中长大的孩子,会特别的低自尊。这种低自尊的小孩,会感觉自己不配拥有这个世界上的幸福。同时由于这类低自尊许多的小孩在长大之后都是会对她们好的人十分的依靠,一旦有一个人对它们好一点,她们可能就会感觉这个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父母经常在教育孩子的情况下去打小孩,会使小孩的内心变的尤其敏感,并且还会越来越特别自卑,时间长了以后,小孩一定会尤其惧怕爸爸妈妈,因此还会慢慢地和爸爸妈妈保持距离,彼此之间会更为生疏。由于父母一直打小孩,因此孩子心里面是非常害怕的,之后父母无论说什么孩子都会觉得这是正确的,针对学生家长的所有指令都是会言听计从,时间长了以后,小孩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还会显得尤其怯弱。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自身始终的心灵的港湾,不过爸爸妈妈一直去教训孩子,会使小孩感觉十分孤单,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孤军奋战的。小朋友们来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是自信满满的,可是父母一批评孩子真的会猜疑自己的能力,而且时间长了以后会感觉自己能力不够,会越来越不自信,慢慢地也不想要再和他人共处了,也交不上哪些真心的朋友,会越来越孤独。
1999年考上本科有多难
高考难度较大,因为当时的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恢复高考的44年来,一共有3次高考数学特别难,被称为数学难度巅峰。
(一)1984年高考数学
1984年的高考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每道题看起来都像是奥数题。很多高材生出了考场后面如死灰,内心十分绝望。
据几位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其中一位考生,那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3分,但还是上了一所985大学。另一位同学高考理科数学考了41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不低了,他印象中大题没有一个做完整的。这位同学总分考了453分,还高出本科线13分。(二)1999年高考数学
1999年的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60分。该年高考主打创新思维,并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了传统出题的局限性,如果思维不够活跃的话,很难得到高分。
这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
在这样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199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正面临着新旧教材的更替之年,需要体现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新的标准。所以这一年的“难”,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学考试的创新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三)2003年高考数学
2003年爆发了著名的“非典”,原本每年高考都在7月份举行,由于各地天气炎热,导致很多学生发挥失常甚至中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非典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政策,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考试。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期间中途断课,但是出于政策的平稳考虑,高考依然在6月份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613万考生在那年迎来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年与最大惨案"事件。难,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上,非典疫情导致许多学校在4月停课并且高考比起往年还提前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了试卷难度上,那年的各科高考试卷难度比起往年都有所增加,而数学更是让无数考生以泪洗面,据说那年数学的平均分仅仅只有60多分,也因此被无数考生称为高考数学"最大惨案",其中江苏卷更是被作为话题讨论到了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