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加入新高考的省份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采用3 1 2的科目组合进行考试,从2021年起,8省市也将不再分文、理科,而高校招生采用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计划、分开划线、分别投档,那么新高考来临,选物理的考生应该复习什么?什么才是考试大纲和范围,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明一下。 2021年新高考物理大纲及考试范围 根据八省市近年来的考试范围我们可以分析出,2021年新高考物理大纲及考试范围,详细情况如下: (注:新高考省市还没确定是否使用选答题,但在此我依旧把选考内容给大家列举出来) (1)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 (2)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①力学 ②电学 ③原子与原子核 ④单位制和实验 (3)选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以上就是新高考物理大纲及考试范围的全部内容,供各位学子进行考试复习,愿所有考生都能考到理想的成绩。

物理高考大纲2022
2022高考理科考语文、理数、英语、理综4门。从目前来看,全国卷高考理科满分是750分,语数外各150分,理综300分。理综中的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

高考理综答题时间分配及考试技巧:
如果要在150分钟内处理300分的题目,则每分钟平均要处理2分的难度中等的题目,练习中要注意时间与节奏把控。具体时间分配课参考下述说明:
一卷上有21道选择题,不同地区选择题会有单项选择题和不定向选择题两类,每一小题都是6分,那么120分的第一卷答题时间应该大体控制在50分钟,每一分钟的时间应该至少拿下两分。
选择题应该在2分或者不超过3分钟的时间里面解决,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对大题原则上要8、9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
物理高考重点知识归纳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如下:

一、运动1. 考生易混淆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1)超重不是重力的增加,失重也不是重力的减少。在发生超重和失重时,只是视重的改变,而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变.
(2)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无关,只取决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2. 对于平抛运动,考生应注意不能混淆速度和位移的矢量分解图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任一位置处,根据运动的独立作用原理,速度可以分解,位移也可以分解。要注意这两个矢量图的区别与联系,不能混淆.
在速度矢量图中,设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tanα=vy/v0=2y/x.在位移矢量图中,设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tanβ=y/x,因此有tanα=vy/v0=2y/x=2tanβ.
3. 考生应注意近地卫星与赤道上的物体的区别
近地卫星离开地面运行,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也可以近似视为重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在地球上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与对物体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4. 考生应注意r在不同公式中的含义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GMm/r2中的r指的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只有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定律才适用,此时r指的是两物体间的距离.定律也适用于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此时r指的是这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而向心力公式F=mv2/r中的r,对于椭圆轨道指的是曲率半径,对于圆轨道指的是圆半径,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中的r指的是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可见,同一个r在不同公式中的含义不同,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二、能量
1. 掌握一个有用且易错的摩擦生热Q=f·Δs
摩擦力属于“耗散力”,做功与路径有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发热产生的内能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相对路程的乘积,
即Q=f·Δs.在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是负值,其绝对值恰好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相对路程的乘积,也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 理清两个易混、易错的问题
(1)错误地认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做的功总是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2)忽视细绳绷紧瞬间的机械能损失。
三、场
1. 考生不易理解的三个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电容
(1)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但E的大小、方向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放不放检验电荷以及放入的检验电荷的正负、电荷量的多少均无关.
既不能认为E与F成正比,也不能认为E与q成反比.同理,电势也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放不放检验电荷以及放入的检验电荷的正负、电荷量的多少均无关.电势的正负符号表示大小,
即正值大于负值.对电容的理解也是如此,电容由电容器本身决定,与电容器是否接入电路无关,即与电容器是否带电(电容器带电荷量)和两极板间电势差无关.
(2)要区别场强的定义式E=F/q与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E=kQ/r2,前者适用于任何电场,其中E与F、q无关;而后者只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由Q和r决定.
(3)场强与电势无直接关系,场强大(或小)的地方电势不一定大(或小),零电势点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而场强是否为零则由电场本身决定.
2. 考生不易区分的电场线、电场强度、电势、等势面的相互关系
(1)电场线与场强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表示电场强度越大,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
(2)电场线与电势的关系: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3)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等差等势面也越密,电场线与该处的等势面垂直.
(4)电场强度与等势面的关系:电场强度方向与通过该处的等势面垂直且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表示电场强度越大.
3. 考生应注意的一个重点——安培力
将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中,其所受安培力大小为F=IL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既跟磁场方向垂直,又跟电流方向垂直,即F⊥B、F⊥I,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
4. 考生不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本质是力学问题
①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共存的复合场中的运动,其受力情况和运动图景比较复杂,但其本质是力学问题,应按力学的基本思路,运用力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和解决此类问题.
②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时,要注意各力的特点。
(2)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基本模型有:
①匀速直线运动.自由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的直线运动通常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除非粒子沿磁场方向飞入不受洛伦兹力作用.因为重力、电场力均为恒力,若两者的合力不能与洛伦兹力平衡,则带电粒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将会改变,不能维持直线运动.
②匀速圆周运动.自由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定满足电场力和重力平衡,则当粒子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使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较复杂的曲线运动.在复合场中,若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不断变化且与粒子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带电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此类问题,通常用能量观点分析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若有轨道约束,或匀强电场或匀强磁场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时,粒子的运动更复杂,则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正确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情况并判断其运动的性质及轨迹是解题的关键,在分析其受力及描述其轨迹时,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善于把空间图形转化为最佳平面视图.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做多过程运动时,关键是掌握基本运动的特点和寻找过程的衔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