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而非三种考试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现"科举"后,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赵曙在位时正式确立了三年开科一次。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记载,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

三年开科一次,古人称"三年大比",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确立,应该是受先秦时期相关做法的影响。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对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员,首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办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年考"记载。

周代时,"三年考"已出现于学生考试中。据《周礼·地官》"乡大夫"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查,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会。古代"大考"时间:

在科举时代,除大考年限规定与现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试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科举考试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

据《新唐书·选举志下》隋朝科举,"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从初考到终考,前后大约三至五个月。除了特殊科目以外,一般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误期不补。

隋朝才子杜正玄就曾因主考官的原因耽误了当年的科举考试。据《北史·杜铨传》,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杜正玄应试隋朝最高级别"秀才科",初试成绩优秀被录取。

复试却因主考官、时任朝廷左仆射的杨素拖延,过了吏部规定的考试日期。杜正玄尽管复试成绩依然优秀,最后仍被退回,只好次年再考。

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实行三级考试,如宋朝有州试(解试)、省试、殿试;明清时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也有实行四级考试的。

如与南宋对峙的金朝,便分为乡试、府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但不论是三级考还是四级考,考试日期一般都不会安排在夏季。

在宋朝,相当于明清时乡试的解试一般安排在秋八月,当月十五引试入场;省试,南宋孝宗时正月十五引试入场,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为二月初一引试入场。

殿试原则上安排在春三月,后为照顾四川等偏远地区考生,先后推迟到四月或五月。金朝规定的科举是四级考试:乡试安排在春三月,府试安排在秋八月,会试放在次年,于正月二十日开考,殿试则于三月二十日进行。

元、明、清三朝考试时间已相对固定。元朝的乡试安排在秋八月二十日开始,会试安排在次年的春二月初一;之后是殿试,日期是三月初七。

明朝乡试一律定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故称"秋闱",也称"正科",与非常规的"恩科"相区别。会试安排在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春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故亦称"礼闱"。

殿试又称廷试,明初规定在春三月初一进行,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起,改在春三月十五日。清朝科举考试日期安排与明朝基本相同,但执行起来更加严格、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法令、算术、书法、文才、政论,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

在我国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然后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还有对时政的点评。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过这一关,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举进行了改革,把背书和作诗给取消了。只考时政问答,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最后再从四书五经中挑一句话让考试写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科举是最严密,难度最高的。这个时候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

所谓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对文章的字数、句子长短,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没那么简单的。

明清时代的考生在参加正式的三级试以前,需要先参加“童子试”,这些考生统统称为“童生”,及格以后,称为“生员”,“诸生”或“庠生”,俗称“秀才”。

获得秀才资格,就可以参加省一级的考生——乡试,乡试及格,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意思。

获得举人资格,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考试——会试,会试及格,称为“贡士”,是贡献举荐给朝廷的意思。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获得贡士资格,就可以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由皇帝赐“进士及第”,其余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都中第一名,叫做“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只有17个人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