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至2002年,文科、理科高考试题(新课程卷)中有关“空间向量”的试题内容、要求、形式和得分都是一致的。为了鼓励和支持课程、教材的改革,试卷中用一道解答题来考查“空间向量”。这道解答题是试卷中某一道解答题(甲)、(乙)两题中的(甲)题。在题号后明确指出:考生在(甲)、(乙)两题中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以(甲)计分。对比2000年至2002年的(甲)、(乙)两题,(甲)题都可以用“空间向量”来解决;(乙)题一般是用传统方法来解决,难度稍大,耗时增多。2000年理科、文科试卷第18题的(甲)题(本题满分12分)是:如图1,直三棱柱ABC-A1B1C1,底面△ABC中,CA=CB=1,∠BCA=90°,棱AA1=2,M、N分别是A1B1、A1A的中点。(图1)(1)求N的长;(2)求cos〈A1,B1〉的值;(3)求证A1B⊥C1M。解第(1)小题,可如下图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计算得|N|=。(本小题2分)。(图2)再解第(2)小题,cos〈BA1,CB1〉=11030。(本小题7分)。第(3)小题证略。(本小题3分)。2001年理科、文科试卷第20题的(甲)题(本题满图3分12分)是:如图3,以正四棱锥V-ABCD底面中心O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其中Ox∥BC,Oy∥AB。E为VC中点,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2a,高为h。(图3)(1)求cos〈E,E〉;(2)记面BCV为α,面DCV为β,若BED是二面角α-VC-β的平面角,求∠BED的值。解第(1)小题,cos〈E,E〉=-6a2 h2/10a2 h2。(本小题6分)。解第(2)小题,∠BED=π-arccos1/3。(本小题6分)。2002年理科试卷第18题(文科试卷第19题)的图4(甲)题(本题满分12分)是:如图4,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a。(图4)(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点A、B、A1、C1的坐标;(2)求AC1与侧面ABB1A1所成的角。解第(1)小题,可如下图5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5O-xyz,得(图5)A(0,0,0),B(0,a,0),A1(0,0,a),C1(-/2a,12a,a)(本小题4分)。解第(2)小题,在图5中,取A1B1的中点M,有M(0,1/2a,a)。连结AM、MC1,可证AC1与AM所成的角就是AC1与侧面ABB1A1所成的角。计算得cos〈C1,M〉=/2。(本小题8分)。由上面三道试题可见,解题的关键都在于建立空间坐标系,从而把立体几何的计算与证明问题代数化。坐标系建立得适当,可以便于计算,从而也使证明简捷,充分体现出向量工具的优越性。三年里这类试题的难度都属于中等,比做同一解答题的(乙)题“优惠”一些。积极支持课程、教材改革的一线教研员、教师都已经对这些特点表示关注,试用“第二册(下B)”教科书的省、市和学校越来越多。有鉴于此,在2003年高考新课程卷的理科、文科试题中,为了将空间向量更自然地视为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工具,不再采用(甲)(乙)两道试题的形式,而是与其他解答题类似,根据一种模型设计出难度不同的两道题目,分别放在理、文两份试卷中。这两道题目既可用传统方法解决,也可用空间向量解决,但使用后者明显有思路清晰易找的优点。请读者查阅2003年新课程卷的数学试题并加以比较。以上笔者简单地介绍了空间向量在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发展中的定位及与目前高考(新课程版)的关联。可以看出,只要有条件将这一工具教会学生使用,对他们学习高中数学和参加高考都是有好处的。学习了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的学生,到大学理工科专业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线性空间、向量分析、微分几何,以及张量分析等,都会打下一个基础。所以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安排空间向量内容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空间向量在高考中重要。空间向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空间向量是一个数学名词,是指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为0。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与向量a长度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的相反向量。记为-a方向相等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立体几何的计算和证明常常涉及到二大问题:一是位置关系,它主要包括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二是度量问题,它主要包括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线线、线面所成角,面面所成角等。这里比较多的主要是用向量证明线线、线面垂直及计算线线角。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在高考中会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12分。

向量包括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平面向量一般单出一个小题,5分,个别时候会在圆锥曲线题目中有所涉及这时候小题大题都可能会有,但都不是重点,空间向量只有新高考和理科数学考在立体几何大题求空间角会用的到,一般7-8分。基本信息: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在前,学习解析几何在后,而且教材中二者知识整合的不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用向量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思路清晰,过程简洁,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简单的重复将会引起学生大脑疲劳,学习兴趣衰退。这充分揭示方法求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重视向量的教学,必然能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