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过关于印度高考制度的相关报道。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有着自己的顶尖大学——印度理工学院。这是一所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建造的,具有印度特色的学院。而印度的学生考印度理工学院之难度,不亚于中国考生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都是最顶尖的学校,都需要最顶尖的学生,在这点上每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在印度,一个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工程师是一件非常有出息的事情。而能考上最好的印度理工学院是大多数学子为之骄傲自豪的事情。在印度,每一个准备高考的孩子都是拼了命的夜以继日地学习。在高考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拼命学习。这一点简直就是每一个高考生的样子。每一个人为了考上自己想上的大学,都是不停学习的。而不止是在中国和印度,这世上所有想考好的学生都是这样的。在印度也并不是只有印度理工学院这一所大学,我只是举了一了顶尖的大学作为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好学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而每个孩子都要为之努力,这是必然的。印度高考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想说,说印度高考难倒不如说是在这条自己最想走的路上,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罢了。这是每一个人人生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我们想变好,就要要求自己做得好,否则怎么能配得上我们觉得的好和优秀呢?

印度的“高考”是一个复数概念,它不是一次考试定排名,它的过程持续数月,复杂而煎熬。一名印度考生必须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筛选和多轮考试,才能就读心仪的学校。

每年3月,印度的考生就会开始填报志愿,各校考试通常在每年4月-6月举行,这是印度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为了确保能考上大学,不少考生顶着酷热,转战各地,最多甚至要考20多次。相关信息:

印度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约在1000万上下,然而最顶级大学的录取率不到2%。如果考不上顶尖大学,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意味着进入印度普通的大学,然后毕业即失业。

印度记者拉克西米感慨道:“在印度,考试决定你未来的发展,你能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决定了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所以你必须取得好成绩,孩子身上的竞争和压力是巨大而残酷的。”

当印度CEO称霸美国硅谷的神话频频传来,理工科也顺势成了最受印度家长追捧的专业,印度排名第一、每年为硅谷输送大量人才的印度理工学院,也成了考生们最向往的高校。

在美国人评选的世界最难本科入学考试中,印度理工学院也排名世界第一:每年超过30万名考生报考,录取率却不到2%,比麻省理工学院(10%)还难上。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近几年才有所减少。他们50年代中期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IIT),发展到已经有了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今天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印度成功地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研究生,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高校教师很高的待遇。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1995-1996学年,印度高等学校在校生640万,教学人员31万,各类高等教育机构8722家。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实的重大戏。 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它各类教育发展缓慢,学校的软硬件都难以令人满意。据印度政府1996年的统计,注册上一年级的儿童50%以上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退学,有的邦辍学率高达70%。印度1996年适龄人口中初中、高中新生入学比例分别为12%和15%。印度高等教育内部发展也不平衡,1994-1995学年其高等教育在校生40.4%是人文与艺术类,21.9%学的是商业,19.6%学理科,18.1%学工程技术、法律和其它专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学农林专业的仅为1%。这使得印度的高校毕业生包括大量的研究生无法就业,当然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原因。 在外界看来,印度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工作勤奋、长于数理、精通技术,而且英语流利。对于怀着这种印象的人来说,辛格的这番评论一定令他们感到震惊。对少数几所成功精英学校的关注,尤其是对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的关注,使人们高估了印度教育体系培养的人。一份新近出炉的报告着重指出,印度高等教育系统存在固有的人力资源浪费,即使在劳动力严重短缺的行业,大量毕业生也无法就业。“印度高等教育总体状况糟糕,对合格人力资源的供应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主任拉吉夫·库玛表示。印度政府已承诺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投资”。辛格表示:“扩大高等教育投资已变得愈加紧迫,因为如果适龄人群中只有不到8%的人能上大专或大学,我们就无法继续自称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知识大国’。”虽然印度政府正竭力将教育投资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6%,但几乎无人相信,正在恶化的技能短缺将是暂时情况。印度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出现大幅增长,从1947年的10万增长到2005年的1050万,但每个学生获得的公共资金却在1991至2003年间下降了近30%。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0.5%,同时还允许不公平的分配体系存在。该体系将85%的中央政府经费分配给少数几所精英院校,而这些院校的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2%。为了能够被精英大学的医学和工程等专业学科录取,学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为只有进入这些学校,才有可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需要大规模扩大教育体系容量,”印度领先的软件公司信息系统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南丹·尼勒卡尼说道,“对于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全国只有7所印度理工学院,并且仅一分之差就可决定孩子们的这是非常可悲的。”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达17.2%,高于全国总体失业率。据估计,有近40%的毕业生找不到有收入的工作。对于毕业生热衷的工作类型,他们之中许多人都“缺乏天赋或能力”。毕业后捱过了漫长的失业期之后,他们只能接受低级的文职工作。问题始于远为更低的年龄层。尽管小学教育(6岁至14岁)的入学率接近100%,但识字率仍低于70%,辍学率则平均高达31%。印度计划委员会援引的一份近期研究发现,在上了4年学的儿童中,有38%不能阅读由短句构成的短文,有55%不会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术。可悲的是,无法胜任熟练工作的祸根,早在他们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埋下了。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发育,而印度有6000万儿童营养不良,其比率高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