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教育部在1977年9月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
1977年:9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以统考、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决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通用方案
1978年—1993年
应用地区:全国(1987年后除上海市)。
全体考生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照得分的100%计入总分)四门科目,文史类考生加考历史,地理,理工医农类考生加考物理,化学,生物。
1978年恢复高考的意义如下:
一、改善社会风气:
恢复高考后,招生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原来盛行“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净化了社会风气。恢复高考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不仅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蔓延,而且逐渐扩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二、促进社会流动:
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凡通过高考进人高等学校的。
毕业后即成为脑力劳动者,农民即转为城市居民,年轻人高中毕业后,高考是他们一生中决定性的第一步。这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每年高考都像盛大节日一样的根本原因。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使许多人跳出农门,成为“准干部”身份的大学生。
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许多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在工厂劳动的青年,从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直接上到大学,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毕业后多数走上重要岗位,许多人日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三、维护社会稳定:
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
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躁动、灰心转为积极、冷静、向上,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新走上正轨。从此,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恢复高考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1977年是各省自己出题高考,1978年是全国统一出题高考。所以恢复高考应该是1977年。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将分别注意招收表现好的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科技积极分子。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