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学一需要十年才能当医生
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总会流传出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因为学医非常辛苦,不仅要在高考中拿到优秀的分数才能被医学院录取,本科5年还要认真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课就能肆意分配自己的时间了,而医学生不存在没有课那一说。本科5年未必毕业出来就能当医生,这只是学医的开端。主要看你想进什么样的医院,想要去三甲医院,至少也要研究生起步。如果你只是想去普通的医院,那本科考过职业医师就可以了。本科毕业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就是说至少8年当医生,不过硕士和博士就不用规培。现在有很多种学制,比如5年本科,三年规培,这样花费8年的时间只拥有本科学历加一个规培证。现在有一个性价比超高,适合多数普通考生的选择,5年本科加三年专硕。这样毕业出来就是研究生学历并且拥有规培证。只不过专硕要进入四证合一通道,研究生证是学历证书,而硕士证是学位证书。并不是说考上研究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想要进重点科室必须要考到博士,而博士一般要7年左右才能毕业。算下来在国内学医学专业,一般要12年才能做医生。人各有志,如果你没有想法去三甲医院,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一般5年临床医学本科可以去乡镇或社区当医生,主要看你想在哪里当医生,想去大城市的话,非常考验资质和学历。博士毕业后评上高职称可以去二线城市做三甲医院的医生。具体看你自己是怎样想的,想去大城市当医生必须要多读几年书,想去乡村当医生,只需要5年本科就可以。
2022年医学类重点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超过600分,而医学类普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在530分以上。高职专科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会在400分左右。
医学专业是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也就是说学文学理以后都可以选择医学专业,但是专业上是有所不同的,总体上来说医学专业招收的理科生更多一些,因为很多医学专业都是要求生物和化学基础的;
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不适合的,像医学专业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要求理科生的,文科生是不可以学的,但是像一些护理专业,医学管理专业、中医药专业是可以招收文科生的。从贵州理科录取情况来看,在第一批录取的学校中,录取分数最低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
毕业生想要进入好的单位就业,那么学历是非常重要的,分数不够,那么只能选择辐射范围较小的普通类医药大学,就业时地域性较强。同时分数高,才能选择热门专业,分数低,则只能报考冷门专业。
各省市的高考陆续开始公布分数,全国的一千多万个家庭将陆续开始,把准大学生们的专业选择提上议事日程。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一些志愿填报服务平台上,临床医学专业的关注度竟然勇夺魁首。中国教育在线在匆匆忙忙跑步进场、盲目做出是否学医的决定之前,还是要对这个专业的特点有充足的了解。
从学医到毕业要经历多久?
成为医学生前的第一步,需要捋清楚医学学制的特点,和其他专业大不相同。
通常情况下,专科医学生基础学制为 3 年,本科则为 5 年,硕士研究生 3 年,博士研究生 3-4 年。
分阶段来读的话一步步完成即可,读书的时长算起来也不难,但让事情变得有点复杂的,是五花八门的长学制设置。
就拿本硕连读专业而言,曾经有过 7 年和 8 年的两种选项,7 年本硕连读由 5 年本科 2 年研究生构成,而 8 年制则为 5 3。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铺开的时代大背景下,7 年制无法获得规培证、硕士年限过短、考博竞争力有限等缺点让这一专业陆续走向了尾声。
如今全国的医学院大多招收的都是本科 5 年、或本硕连读 5 3 专业。
对于部分拥有本博连读招收资格的学校而言,花样就更多一点。
协和医院的本博连读学制为 8 年,包括 2.5 年的医学预科阶段和后续的医学专业课程阶段。
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本博连读由 6 年博士前阶段和至少 2 年的博士阶段构成,如果运气不佳无法达成学校、科室的毕业条件,6 4 也有可能。
近年来部分高校还给非医学 4 年制专业提供了 4 4 的改革试点班,想学医,即便本科毕业后都不迟,只要你愿意度过这注定不平凡的 4 年且通过考验,医学博士学位就在向你招手。图源:协和医学院还想继续读的话也可以,博士后,时间可长可短,一般要 2-3 年,让没有拿到好的科研成果的毕业博士们再卷一卷。
这样算下来,即便不包括半工作性质的博士后阶段,在医学院校中学医的周期一般是 3-12 年。
毕业后的路还有多长?
医学是一门高度依赖知识、经验和临床实践的科学,这也意味着,各式各样的理论考核永远忠实地陪伴在每一位医学生身边。
对于每一个想要穿上影视剧里拉风的白大褂的学子而言,医师资格证是第一关。
医师的资格是要用理论和实践的考试通过来换取的,专科医学生还要额外多一个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先成为助理执业医师,再谈医师的头衔。
有了资格只能证明能在这一行里打拼,还有中国医师协会等单位推出的规范化执业医师培训等待着大家通关,培训完毕的考核自然少不了。
规培完了,进了医院选了科室,大规模、长时程的培训已经是终点了吗?
非也,毕业后教育可不仅仅是规培那么简单。
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也在陆续试点,指不定哪一年就开始全国铺开,让专科医生们再来一波大浪淘沙的修炼。图源:科技教育司当年轻医生勤勤恳恳地在医院完成了初级阶段的修炼,还需要达成一系列标准、工作年限和一场考试告别住院医师的头衔,获得主治医师的初级职称。
主治之上还有副高级职称和高级职称,都有着不同难度的工作量要求以及考试内容。
想成为一名医生有多难?
学习最终还是为了投入生产力,但从医学生生涯开始到正式注册执业,6-15 年皆有可能。
根据官方的文件说明,专科医学毕业生并不需要规培,但需要参加 2 年的毕业后培训。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参加医学专业工作实践满 1 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满 2 年,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对于这类医学生而言,从入学到拿到医师资格证、准备开始执业前一共需要 3 1 2=6 年。图源:卫生计生委对于本科生而言,5 年毕业后直接开始规培,3 年规培期间可以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这样算下来入学到入职工作是 8 年时间。
研究生的细节要更多一点,5 3 专业型硕士性价比较高,研究生阶段和规培同时完成。
如果是科研型硕士就有点艰难,想要达成从医的愿望需要额外 3 年规培时间。
如果是 7 年制本硕,毕业后某些省份如江苏规培 2 年即可拿证。上海市规定 5 3 专硕之外的学制类型规培一般是三年,但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参加临床能力测评,通过者培训年限可以为两年。图源:上海市卫健委专硕毕业后再读博,毕业后即可直接求职、入科工作,11-12 年即可实现学历 证件大满贯,然后成功变身医院职称的底层——住院医师。
如果本博 8-n 年连读,或者科研型硕士 博士,去医院工作需要再来 3 年规培,累计 5 3 4 3=15 年,唯一的慰藉是可以选择先入职再在院规培,或者在博士后阶段完成规培轮转。
横竖都是那么多年,任君挑选。住院医师事多钱少,想要告别这一尴尬局面,只能想办法把职称往上拉一拉。
欢迎来到职称晋升阶段!
主治医师的报考资格在官方文件中洋洋洒洒一大段:取得学位后的等待时间 0-7 年不等,和学位的等级直接相关,高学历的优势也再次得到体现。图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万年老主治的苦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能往上走走还是要试试看。
副高级职称,也就是大家平时看到的副主任医师,需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主治(主管)医师职务满 5 年;或具备大专学历,在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受聘担任主治(主管)医师职务满 7 年。
5-7 年的工作先干满了再说,而且前提是科室愿意聘任,不然考过也是副主任之名主治之实。
「副」这个头衔在中国都会尽量避免提起,但文字游戏的实际意义终究有限,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副主任医师职务满 5 年后,副主任们便可以直面最后一次晋升考核,朝着主任医师的职称和待遇发起冲击。
年限只是要求之一,工作量的标准可是事无巨细,报名前还是扳指头算算,以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虽说近几年科研成果的要求有所淡化,但高度内卷化的职称晋升下,有文章和基金可能更容易笑到最后。图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医学生就业,真的简单吗?
医生就业这个话题的复杂性很难几句话说清,找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单纯谋得一职、养家糊口可能不是很难,但满意的工作对于各种类型的学历而言都会有挑战。
求职时,学历大多是第一道门槛。
三甲医院的招聘简章中,大多数专业的报名门槛都是硕博起步,还不承诺编制有无。
对本科生而言,被此类医院劝退后只能去门槛相对低的医院里去展现自己,专科医学生的艰难更是不言而喻。
通常情况下专本科生对应区县级医院,硕士对应县市级医院,部分省级医院也会招聘硕士作为新院区等的人才储备。
博士的选择余地更大,报名基本上不存在报不上的问题,省市级医院都能发起求职冲击,但有些医院会在科研产出上「花些心思」:招来的博士先不给签长期合同,扔到博后工作站里,谁拿到基金谁优先入职入编,学历的卷,没有尽头。
另一方面,就业也和学科特点有关。
相对小众缺人的学科,如儿科、麻醉、重症等,入职门槛会放低一些。
但对于早些年的热门科室如骨科、心内科等,如今在集采压力、成本控制、人员饱和等因素影响下,入职难度较既往直线上升。此处还是不得不提及一个因素:科研。
医院总是对医生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征服医教研三座大山,但「医学科学家」这个全能头衔其实很难量产,毕竟顶级期刊的版面也很有限。
尽管唯论文唯 SCI 的势头有所减轻,但求职者有了高质量论文,一路绿灯的几率显然会更大一些。
就业的挑战还在于,尽管苦读十余年、突破重围获得宝贵的职位,收入情况在早期依然可能不是很理想。
医生的收入来源至今还在动态调整,但投入产出的比例其实还是失衡。
24 小时班几十块钱放在其他行业都会被吐槽个遍,但医生们只能苦笑一下,接过几个月前的值班费去菜场采购柴米油盐。写在最后
除了前文所述的挑战,医生这个职业的闪光点也值得提及。
如救死扶伤的荣誉感,这是医生职业的专属特点,也是不少人被生活毒打 N 次后依然决心从医的信念支点。
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奉献更是不必多说。
医生的职业生涯相对较长,35 岁某些行业已经在担心裁员,但对医生来说可能是腾飞的起点。
经验和积累是这个行业宝贵的资本,也是人民群众口中医生这一行值得羡慕的特点。
虽说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院效益、政策法规等关联较大,但医生的职业生涯整体收入其实处于地区的中上水平,坚持慢慢走下去,条件也都会陆续改善。
医者们丰厚的医学知识技能可以为亲友提供帮助,求医问药的需求也许是举手之劳,却能帮助建立珍贵的友谊和稳定的联系。
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有着优点和不足。
在知晓一系列学医真相的情况下依然决心加入这一行业的人,可能是最适合学医的潜力股。
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否还会再次选择学医?又或者会劝自己身边人学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