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都是采自特定产地,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陵陪葬品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兵马俑博物馆内,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重要历史研究资料:由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规模大、时间长,兵马俑中所表现的士兵形象和战争装备、战斗姿态,对于研究古代战争策略、武器装备的变化与发展、士兵服饰制度等的历史意义都非常重大。

2. 彰显中国文化影响:兵马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与艺术卓越的水平,同时朴实无华的形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重实用的特征。

3. 彰显中国统一的历史: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开创了全新时期,统一的力量也让中国在480年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兵马俑的庞大规模、伟力雕刻和惊人的艺术价值,已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考古和休闲旅游景点。兵马俑的发现和保护,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学习,分数来源于考试,知识是引导人生光明与真实的灯烛,考试是检验才华的标尺,对寒门学子来说,一年一度的高考,可谓是人生中第一道分水岭,一旦顺利通过,人生也多为一帆风顺,如果马失前蹄,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很可能万劫不复。沈德鸿,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在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家庭里,沈德鸿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不拘泥于世俗偏见。8岁时,沈德鸿进入了镇上的立志小学读书,不久之后,天赋异禀的他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的第一班学生。从那时起,沈德鸿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一点不需要父母操心。12岁会考时,沈德鸿在作文中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中学时,沈德鸿在自命题写作中,借鉴了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写下了一篇名为《志在鸿鹄》的优秀作文,他在文中表达出的思想,正是年少时期的雄心壮志。老师读完作文后连连感叹:沈德鸿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大家。1913年夏天,沈德鸿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高考,他信心满满地在志愿上填报了北京大学,考完后觉得发挥不错,便回到家中等候消息。奇怪的是,在发榜当日,沈德鸿并没有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可是平时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几个同学都被录取了,他不应该不在其中。沈德鸿看来看去,只找到了一个叫“沈德鸣”的人,仅仅一字之差,便阻断了沈德鸿考入北大的理想。既然一切已成定局,沈德鸿只能选择接受现实,于是他收拾行囊回了老家。意外的是,当他回到家中没多久,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也发到了他家门口,而上面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沈德鸣”。沈德鸿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沈德鸣”就是自己,想来是因为书写太过潦草,才让阅卷人产生误会,将“鸿”字错认为“鸣”字。可是问题来了,那时候又没有先进的指纹录入系统,如何才能让学校招生人员相信沈德鸿就是那个写错名字的“沈德鸣”呢?走投无路之下,沈德鸿托人找到了时任北大招生办的主任胡适,向他说明其中的因果。听完沈德鸿的叙述之后,胡适当即表示,就他那个破字,别说北大了,一般学校都进不去,如果不是他惜才,根本不会听他说那么多有的没的。胡适对沈德鸿进行了长时间的“训话”,说他要尊重文化,尊重考试,字迹切不可如此潦草。沈德鸿认错之后,胡适见他态度还算诚恳,便将试卷上的名字改为“沈德鸿”,又将榜单上的名字一并更正,使沈德鸿得以顺利进入北京大学读书。此后,沈德鸿写字一笔一划,绝不草率,直到80多岁写回忆录时,仍坚持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