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三个级别,而非三种考试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自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出现"科举"后,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赵曙在位时正式确立了三年开科一次。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记载,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六日,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
三年开科一次,古人称"三年大比",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确立,应该是受先秦时期相关做法的影响。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对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官员,首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办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三次考核成绩决定升降,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年考"记载。
周代时,"三年考"已出现于学生考试中。据《周礼·地官》"乡大夫"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考,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进行考查,从中选拔出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
"三年大比"也会影响人才选拔的效率。为了弥补周期过长的缺憾,古代朝廷会通过"制举"、"恩科"等特种考试来作调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约,给"等不及"的优秀学子提供机会。古代"大考"时间:
在科举时代,除大考年限规定与现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试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别,科举考试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
据《新唐书·选举志下》隋朝科举,"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从初考到终考,前后大约三至五个月。除了特殊科目以外,一般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误期不补。
隋朝才子杜正玄就曾因主考官的原因耽误了当年的科举考试。据《北史·杜铨传》,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杜正玄应试隋朝最高级别"秀才科",初试成绩优秀被录取。
复试却因主考官、时任朝廷左仆射的杨素拖延,过了吏部规定的考试日期。杜正玄尽管复试成绩依然优秀,最后仍被退回,只好次年再考。
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实行三级考试,如宋朝有州试(解试)、省试、殿试;明清时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也有实行四级考试的。
如与南宋对峙的金朝,便分为乡试、府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但不论是三级考还是四级考,考试日期一般都不会安排在夏季。
在宋朝,相当于明清时乡试的解试一般安排在秋八月,当月十五引试入场;省试,南宋孝宗时正月十五引试入场,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为二月初一引试入场。
殿试原则上安排在春三月,后为照顾四川等偏远地区考生,先后推迟到四月或五月。金朝规定的科举是四级考试:乡试安排在春三月,府试安排在秋八月,会试放在次年,于正月二十日开考,殿试则于三月二十日进行。
元、明、清三朝考试时间已相对固定。元朝的乡试安排在秋八月二十日开始,会试安排在次年的春二月初一;之后是殿试,日期是三月初七。
明朝乡试一律定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故称"秋闱",也称"正科",与非常规的"恩科"相区别。会试安排在次年,即丑、辰、未、戌年的春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故亦称"礼闱"。
殿试又称廷试,明初规定在春三月初一进行,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起,改在春三月十五日。清朝科举考试日期安排与明朝基本相同,但执行起来更加严格、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科举是古时候读书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如今的高考,那么历史上的科举有哪些特点呢?是不是和我们的高考一样难?只能说,比高考更难,这种难度体现在各个方面。1、科举考试报名很难
科举首先在报名上就非常不易,必须填写详细的履历表,在表格中需要将与个人相关的信息都填写完全,包括自己上三代人都需要写清楚,方便朝廷审查。这还不算,为了更加保险,还需要在履历表上写清楚担保人的姓名。科举的担保非同小可,一旦考生有作弊行为,那么所有担保的人一同获罪,等同于连坐。科举的担保既有四邻街坊的担保,也有考生的相互担保,还有成绩优异秀才的担保,可说是三管齐下,这样的担保,最大限度杜绝了作弊的发生。
2、科举考试的审查很严
报名成功之后就是进场了,考生进场需要经过严密的审查,主要防范的是考生夹带小抄,类似于如今高考的那种低等级作弊手段。为了保证不出差错,检查时从头到脚全都会查一遍,连鞋子都会脱下来,甚至发展到要求考生脱光衣服检查。后来有大臣上奏,认为这种脱衣服检查有失体统,所以改为了沐浴更衣,每一名考生在考试之前先要沐浴,更换上朝廷统一发放的衣服。如此,理论上什么小抄也带不进去。小抄是带不进去,不过其他东西还是需要带的。科举考试与现在不同,在进场之后一直到考试结束,要待满三天两夜,这段时间内朝廷只负责提供热水,其他的食物以及餐具一类全都需要自备。3、科举考试批阅严格考生的作弊手段多种多样,以上的种种措施不能完全杜绝作弊行为。有的考生会暗中和主考官取得联系,还有的考生会在字体上故意留下标记,以便于主考官辨认徇私。为了应对这种作弊手段,朝廷实行了多种制度。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