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分的题是150分钟,所以可以根据题目的分数来分配做题时间,第一大题的小阅读文可以将时间分配的多一点,从默写上挤一点,而有的题有可能用不了所给分数的时间,就攒下来留给作文,我们老师经常说作文要用到六十或七十分钟的时间,因为得作文者就等于是得了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四十分钟远远不够,你单单抄一篇八百字的文章还要用四十分钟呢,何况还需要构思。我建议你发下卷子首先看作文,即使你不花时间想主题,但是你的潜意识你就会存下,以至于你即使最后作文时间不充足,你也不会太紧张。还有就是做语文卷子也可以根据先易后难做,把不擅长的留到先好好做擅长的,反正不擅长的也拿不了多少分。

高考语文时间考150分钟。

高考语文总分是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平均每分钟得1分。默写题、选择题稍快一些,要给作文留足60分钟的时间。

语文考试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并且又是第一门,它不仅是考生知识能力上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更是考生应考心理、应变能力、应试策略的竞争。所以一定要打好头阵,把基础题做对,把提升题尽量能写的都写上。作文保持字迹工整,选题不偏,就能保证该科不拖后腿了。高考语文各个题型时间分配:

1、现代文阅读,3个选择题,共9分,大约需要10分钟。

2、文言文,3个选择题,2个翻译题,共19分,大约需要15—20分钟。

3、诗歌阅读题,2个小题,大约需要10分钟。

4、默写题,6个空,共6分,控制在2分钟左右。

5、大阅读题,4个小题,大约需要25分钟。

6、语言文字运用,大约需要15分钟。

7、高考语文作文,共60分,最少需要50分钟,这是底线。即使时间不够,最好也有一个提纲,再动笔。

综观和高考阅卷有关的信息、报道,我们已不能再回避问题,含糊其辞了:近20年来,不少省市高考作文改卷都很快,确实存在“秒杀”现象。1998年,我上高一,学校邀请汪国真和一位省高考阅卷负责人给同学们作报告。我只记得汪国真讲了文学创作应该有新意,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是通俗易懂的,等等。高考阅卷负责人讲了很多阅卷规则,其中提到作文判分很快,他说除去老师翻试卷(当时未实行电脑阅卷)、签名字、誊写分数的时间,老师看一篇作文的平均时间大概在9~19秒。一目十行是毫不夸张的说法。2010年,我第一次参与河南高考试卷阅卷工作。当时已经实行了电脑阅卷,作文被扫描成图片,老师可以随意放大、缩小图片(字体)。休息时间,一位教授在走廊里得意地说:“我的一个研究生,9秒钟判一篇作文,打分准得很,又快又好。”我也曾花好几分钟看一篇作文再判分,也有看了十几秒就判分的。平均下来,当年我改一篇作文大概用时40秒。当年,河南一位老师评作文出现重大失误被点名批评并被辞退:一名考生作文前两段是自己写的,后面都是抄的现代文阅读,他却打了40多分。幸运的是,后来,不允许研究生改作文了,只允许他们改填空、简答、多选题。当我再去改高考作文的时候,我确实放慢了阅卷速度,不再当“刽子手”,但平均下来,大概仍在45~50秒。据媒体报道,2014年,浙江某地阅卷老师向记者反映,一位老师阅卷7天,56个小时要完成1.2万份的阅卷量。平均每个小时要阅卷大约214份,平均每分钟阅卷3.5份,平均每份用时17秒。有的老师用了5天就完成工作量,也就是每份试卷用时12秒。这是理想数字,除去休息、上厕所等时间,平均用时9秒。有的老师用不了9秒,甚至4~5秒便给出了分数。“秒杀”有哪些危害呢?除了影响语文教学和学生人格培养外,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命运了。2014年河北省多数考生作文得分集中在36~45分之间,占到73.06%。2014年河南高考作文平均得分44.73分。平均下来,各地大部分考生作文分数大约集中在40~49分。这种分数分布规律是否和作文被“秒杀”有关呢?欧阳国胜老师10年前就指出:“12年的学校语文教育,9年的作文训练,到头来好几百万人就在那10分之内撞大运,花上近1小时写出800多字去比拼质量比拼分数,在实质上的10分内进行瞬间的运气比较。”遗憾的是,如今的情况仍和10年前有些类似。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无论看多少“秒”后判分都不合理,而是应该看多少“分钟”后判分才合理。我没有做过大量的精确测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一样,作文内容又千差万别。但根据个人经验,800字的作文,平心静气地看一遍,至少得两分钟左右吧。据报道,上海实行高考作文限时阅卷制,一篇作文需要2~3分钟评判。对于已经被“秒杀”过的高考作文,再道歉已经无济于事。但是我们是否可以从今年开始,不再“草菅人命”呢?我盼望着:各省能尽快推行高考作文限时判分制,这是根治“秒杀”的关键措施。我呼吁:高考阅卷组小组长,请不要再催促、指责那些改得慢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