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因为1989年河南省采取了知分后填报志愿,由于当年考生“扎堆报考”,第二年,又恢复考后估分填报志愿,部分省市对知分填报志愿这一方式进行了不断完善,发展为“三知”,即“知分、知位、知控制线”。考生志愿指考生所选报的院校和专业,是考生的志向、愿望、爱好、个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填报志愿实际上也是考生与院校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一方面考生通过填报志愿,表达自己的愿望即向往何种院校、喜欢什么专业等;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又以考生填报的志愿为其录取的基本依据,从众多的报考者中择优选拔合格的新生。
报考的三种策略:
定位策略。要想更科学地定位,考生需要根据往年所在省份的一分一段表,查出自己的“等位分”,也就是自己成绩对应的排名,在往年同名次下对应的分数。然后用这个分数来比较对应年的录取结果。我们把这个等位分称为一阶等效分。
考生也要注意到,自己的录取结果会受其他人填报情况的影响,所以考生在计算完自己的等位分后,可再算一个线差法等效分,估算一下分数略高于自己的人。用这种方法判断是否有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情况,如果其他人普遍低估,那么自己的定位也必须降低,需要调低自己的等位分(如果线差法等效分高于等位分10分,等位分要调低2-3分,这样调整后形成的新等效分叫作“二阶等效分”)。
批次策略。在处理批次间关系时,要遵守整体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有的考生本来可以冲刺一本的志愿,提前批却填报了比一本还保守的志愿,这样就丧失了机会。考生要确定自己的主攻批次(必须是普通批中的一个),在主攻批次前的志愿,不要填报保底志愿,而要选择冲的志愿。一旦被前面的志愿录取了,就丧失了后面主攻批次的机会。
第三是同一批次的冲保策略。考生在处理填报志愿“冲、稳、保”原则的时候,需要区分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录取规则。平行志愿提档规则的特点是可以冲(普通批实行顺序志愿则不能冲)。考生仍然要注意规避政策性退档的风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志愿填报
高考不一定是分数和分数线出来后才填志愿的,地区不同实际情况也不同。全国大部分省份是高考后出分填报志愿。而还有少量省份是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如辽宁省,江西省。还有高考前填报志愿,如北京市、上海市。因为每个省市的招生情况不一样,所以填志愿的顺序也不一样,有的学校先填志愿再考试;有的则是先考试在填写志愿。但不论是哪种,都需要填志愿。填志愿就好比是一份工作申请书。绝大多数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一志愿的考生,从北京近年来的录取情况来看,一志愿录取率已经到达85%以上,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热门院校、热门专业的一志愿录取率更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志愿定乾坤一点儿不夸张。而这里说的一志愿是指顺序志愿中的一志愿。顺序志愿是在同一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有先后顺序。投档时,按照“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进行投档。对选报同一志愿学校的考生按学校确定的调档比例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投档,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再进行二志愿录取。以北京为例,普通本科批次志愿的设置为:提前批可选报两个顺序志愿学校;本科一、二、三批各设置两个顺序志愿,第一志愿设置一所学校,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设置三所学校,每个志愿学校可选报五个专业。也就是说在北京的本科批次中,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间是顺序志愿的关系,二志愿的三所院校之间是平行的关系。把现行的顺序志愿投档原则说的再通俗一点儿,实际上就是按“志愿 分数”投档。这种投档办法的第一步是对所有批次分数线上的考生按其第一志愿投档,并返回投档结果;第二步再将所有未录考生重新汇总,然后再同时分别投向他们所报的第二志愿学校,也就是在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完成后再进行第二志愿的投档,依次直至本批次每个志愿录取结束。每批的一志愿填报的是否得当,对考生在这一批中能否被顺利录取关系极大。录取时,每所院校都首先调取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如果不满足要求,才调取第二志愿考生的档案,第一志愿永远处于最佳位置。每年很多高校录取时,第一志愿就满额,所以就无从说第二志愿了,如果一志愿选报不当,很有可能跌落到后续的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甚至落榜。例如:两名同样分数(534分)的理工类考生,A考生一志愿报北工大,顺利录取。B考生一志愿报北理工,二志愿报北工大,最终落选。因为近年北京工业大学一志愿调档线高出一批控制线30分左右,而二志愿就要高出一志愿50分以上,B考生因实力不强,选报失误,最后落选。所以考生在选择志愿的时候必须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慎重地把好“风险”与“保守”的度,选好每批的一志愿。
目前的高考都是知分填报志愿,在高考成绩和各批次控制分数线公布后,考生在网上填报高考志愿。估分填报志愿的方式已经不再使用了,目前全国各省份普通文理科志愿都是知分填报的。高考考生报考什么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考生所在省份公布的各批次分数线决定。而考生能够报考哪些学校、什么专业,则要参考往年各招生学校的录取分数及录取排名分布,还要综合考虑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职业发展规划。
填报志愿实际上也是考生与院校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
一方面考生通过填报志愿,表达自己的愿望即向往何种院校、喜欢什么专业等;
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又以考生填报的志愿为其录取的基本依据,从众多的报考者中择优选拔合格的新生。合理填报志愿对于考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