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后还可以再报名参加高考的,以社会考生的身份。

社会考生是与在校考生、在读考生相对的考生群体。

高考,除了符合条件的在校(在籍)学生可以报名参与之外,其他符合条件的各界人士也可以参与,例如在职职工、自由职业者、离退休人员等。这类参考考生称为“社会考生”。

社会考生报名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且户籍在报考省(市、自治区)的人员,可以报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体健康。

2.外国侨民符合上述条件,持《外侨居留证》,可在省招考办指定地点报名。

社会考生参加高考流程

1、亲自到县区高招办报名(一般为当地教育局)

2、需要带上户口本、身份证以及同等学历证明(高中文凭、中专文凭或《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证》),履行填写手续。 在职干部和工人带学历证明及单位介绍信;应安排工作而尚未安排的退伍、转业军人,须持(区)民政部门的证明 一般是填写五种表:《报名登记表》、《准考证》、《考生志愿表》、《考生志愿代码登记表》及《考生卡片》,同等学历者还需填写《政治思想品德考查表》。

3、社会考生参加高考跟普通高考无区别, 区分文、理科

4、报名时需上缴考试费、《报考指导》费、体检费等全部费用。无年龄、婚否限制。

大学毕业后能再次参加高考

大学毕业生通常不能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如果大学毕业生符合当地的相关政策规定,例如某些地区或单位在特定年龄范围内对社会青年参加高考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且符合高考报名资格条件,那么大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以社会青年身份参加高考的。大学毕业后对自己的学历或者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可以以社会考生的名义参加高考,但是如果正在读大学并且拥有学籍的学生想要参加高考需先退学才可报考。

大学毕业后还想参加高考的考生,可以选择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考试。社会考生需要自己登录招生招生考试网并填写相关身份信息,确认信息无误后缴费。

报名成功后,通常还需要对报考人的身份再次确认,以防出现差错而导致考生不能参考。统考生是学校组织进行统一确认,但社会考生需要亲自到高招办或者当地教育局确认。考试注意事项:

去高招办或者当地教育局确认时,社会考生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家庭户口本以及高中或中专学历证明或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证明。退伍军人或转业军人还需要携带民政部门的证明。

对于成年人的高考,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肯定不会像应届高考生那样有大把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复习,而且无关事学生状态还是考试状态都会有所差距,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自律和高强度训练。这也是毕业后很多人再次参加高考的难度,一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放松就会很难进入状态。

高考的录取方式采用网上录取,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2个批次,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首先本科毕业生当然能参加高考,除了以下人员不得报考外都可以报考: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拓展资料:

高考报名方法以及考生志愿的填报。

1.报名办法。

申请报考高校的考生,原则上按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报名。

省级招委会可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读一定年限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按各省(区、市)公布的办法执行。考生不得在“流入”和“流出”两地同时参加高考报名。对于既不符合流入地也不符合流出地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流入地协调流出地解决,原则上回流出地报考。

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申请报名。

各省级招委会办公室(包括教育考试院、招考办、考试中心、考试局等,以下统称为省级招办)应对所有报名数据进行重复报名和违规情况筛查,并要求本省(区、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认真履行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职责,根据报名条件,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

2.考生志愿的填报。

考生志愿表的设置和填报办法应有利于体现考生报考意愿,有利于录取管理,有利于高校录取新生。考生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和办法由各省级招委会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实际作出具体规定。

考生应在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所在地省级招委会公布的招生规定后,参考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按有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填报学校和专业志愿,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对考生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高校。

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考生在申请报名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填写内容、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承诺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