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数学满分是160分。江苏高考总分为480分,其中语文科目满分160分;英语科目满分120分;语文、数学分别另设附加题40分。
江苏省普通高考模式为“3 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各科分值设定为:语文16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共440分。语文、数学分别另设附加题40分。
文科类考生加试语文附加题;理科类考生加试数学附加题;不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专业的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不加试附加题。文科类、理科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80分,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40分。选修科目情况等级标准介绍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科,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其中信息技术只能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按原始得分实行等级计分。
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按原始得分排名实行等级计分,分为6个:A 、A ( 5%-20% ]、B ( 20-30% ]、B ( 30%-50% ]、C ( 50%-90% ]、D ( 90%-100%]。
2014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08年之前是2003年的最难,只有2003年,150分的卷子平均分在50左右。从08年以后来看。江苏数学卷2012、2010年都是比较难的,然后2011、2008年是难度中等偏上的,2009、2013、2015、2017是难度中等偏下的,2014、2018年是很简单的。
其实在2003年高考时,不只是江苏省,而是全国的数学卷都是“史诗级”难度:因为在高考前四川南充的考生张博,在原本能考上普通高校的情况下盗取了高考试卷,使得全国的高考数学卷都换成了备用卷,因而难度大大提升了。江苏卷数学难的原因:
1、高考数学没有选择题
江苏的高考数学是没有选择题的。江苏卷直接上来先给你14个填空题热热身,或许在题干的难度上,2019江苏卷填空题并不比其它省份选择题难多少,但是没有选项可以排除,不会或者答错就是零没有猜对的25%几率。
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题难度可谓是天壤之别,有时候填空比解答题还要难,因为解答题起码还有个过程分,而填空题只看结果。
在高考总分只有480的江苏,5分可以说显得更为珍贵,以2018年理科为例,南京大学投档线为391,而东南大学为388,南京理工大学投档线378,可以说各层次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一两道填空题的距离。
2、理科大题难度大,选做题分值低
但是由于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差别,留给大题的时间至少少了10分钟肯定是有的,江苏大题分值较高,大多都为14分~16分,最要命的是解题步骤都较为繁琐。
14分值的有两个问题,16分值的有三个问题,为了2分多出一个难度大的问题,真是拼了。今年的第一个选修题可以说比较良心,送分题。
最后的压轴选修题可以说是难度大分值少(10分),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标准答案,光是看着标准答案理清头绪都得半天,10分题的难度丝毫不比16分的低。
3、知识点贴近大学数学
一般中学数学的了解知识难点,在江苏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看了江苏高考数学卷,真的不少题目就是大学才能看到的高数、线代和概率统计的结合体。
向量、各种曲线、导数、矩阵变换及特征值、极坐标、随机变量等知识点各种相互组合。难度最大的是江苏数学后面大题朝着一种综合分析问题的方向走,比如第18题的解答中,光是点P和Q的位置讨论就进行了多次,考察的就是针对问题,看你能不能考虑全面,稍有不慎就会漏掉某种情况。
就是不知道具体判题赋分是怎样的,假如前两问能得到10分以上,我就把第三问留着最后做,因为付出与收获实在不成正比。
17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5 3. 4.8 5.3 6.2 7.. 8. 9.
10. 11. 12. 13.或 14.12
二、解答题
15.解:(1)∵ ∴ 即,
又∵,∴∴∴
(2)∵ ∴即
两边分别平方再相加得: ∴ ∴ ∵
∴
16.证明:(1)∵,∴F分别是SB的中点
∵E.F分别是SA.SB的中点 ∴EF∥AB
又∵EF平面ABC, AB平面ABC ∴EF∥平面ABC
同理:FG∥平面ABC
又∵EFFG=F, EF.FG平面ABC∴平面平面
(2)∵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BC
AF平面SAB
AF⊥SB
∴AF⊥平面SBC 又∵BC平面SBC ∴AF⊥BC
又∵, ABAF=A, AB.AF平面SAB ∴BC⊥平面SAB又∵SA平面SAB∴BC⊥SA
17.解:(1)由得圆心C为(3,2),∵圆的半径为
∴圆的方程为:
显然切线的斜率一定存在,设所求圆C的切线方程为,即
∴∴∴∴或者
∴所求圆C的切线方程为:或者即或者
(2)解:∵圆的圆心在在直线上,设圆心C为(a,2a-4)
则圆的方程为:
又∵∴设M为(x,y)则整理得:设为圆D
∴点M应该既在圆C上又在圆D上 即:圆C和圆D有交点
∴
由得
由得
终上所述,的取值范围为:
18.解:(1)∵,
∴∴,∴根据得
(2)设乙出发t分钟后,甲.乙距离为d,则
∴
∵即
∴时,即乙出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3)由正弦定理得(m)
乙从B出发时,甲已经走了50(2 8 1)=550(m),还需走710 m 才能到达C
设乙的步行速度为V ,则
∴∴
∴为使两位游客在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范围内
法二:解:(1)如图作BD⊥CA于点D,
设BD=20k,则DC=25k,AD=48k,
AB=52k,由AC=63k=1260m,
知:AB=52k=1040m.
(2)设乙出发x分钟后到达点M,
此时甲到达N点,如图所示.
则:AM=130x,AN=50(x+2),
由余弦定理得:MN2=AM2+AN2-2 AM·ANcosA=7400 x2-14000 x+10000,
其中0≤x≤8,当x=37(35)(min)时,MN最小,此时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3)由(1)知:BC=500m,甲到C用时:50(1260)=5(126)(min).
若甲等乙3分钟,则乙到C用时:5(126)+3=5(141) (min),在BC上用时:5(86) (min) .
此时乙的速度最小,且为:500÷5(86)=43(1250)m/min.
若乙等甲3分钟,则乙到C用时:5(126)-3=5(111) (min),在BC上用时:5(56) (min) .
此时乙的速度最大,且为:500÷5(56)=14(625)m/min.
故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43(1250),14(625)]范围内.19.证明:∵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是其前项和
∴
(1)∵ ∴
∵成等比数列 ∴ ∴
∴ ∴ ∵ ∴ ∴
∴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原式成立
(2)∵是等差数列∴设公差为,∴带入得:∴对恒成立
∴
由①式得: ∵ ∴
由③式得:
法二:证:(1)若,则,,.
当成等比数列,,
即:,得:,又,故.
由此:,,.
故:().
(2), . (※)
若是等差数列,则型.
观察(※)式后一项,分子幂低于分母幂,
故有:,即,而≠0,
故.
经检验,当时是等差数列.
:(1)由即对恒成立,∴
而由知<1 ∴
由令则
当<时<0,当>时>0,
∵在上有最小值
∴>1 ∴>
综上所述:的取值范围为
(2)证明:∵在上是单调增函数
∴即对恒成立,
∴
而当时,> ∴
分三种情况:
(Ⅰ)当时, >0 ∴f(x)在上为单调增函数
∵ ∴f(x)存在唯一零点
(Ⅱ)当<0时,>0 ∴f(x)在上为单调增函数
∵<0且>0
∴f(x)存在唯一零点
(Ⅲ)当0<时,,令得
∵当0<<时,>0;>时,<0
∴为最大值点,最大值为
①当时,,,有唯一零点
②当>0时,0<,有两个零点
对于0<,由于<0,>0
且函数在上的图像不间断 ∴函数在上有存在零点
当,>0,故在上单调增,∴在只有一个零点
下面考虑在的情况,先证<0
为此我们要证明:当>时,>,设 ,则,再设
∴
当>1时,>-2>0,在上是单调增函数
故当>2时,>>0
从而在上是单调增函数,进而当>时,>>0
即当>时,>,
当0<<时,即>e时,<0
又>0 且函数在上的图像不间断,
∴函数在上有存在零点,又当>时,<0故在上是单调减函数∴函数在只有一个零点
综合(Ⅰ)(Ⅱ)(Ⅲ)知:当时,的零点个数为1;当0<<时,的零点个数为2
21.A证明:连接OD,∵AB与BC分别与圆O相切于点D与C
∴,又∵
∴~
∴ 又∵BC=2OC=2OD ∴AC=2AD
21.B 解:设矩阵A的逆矩阵为,则=,即=,
故a=-1,b=0,c=0,d=∴矩阵A的逆矩阵为,
∴==
21.C解:∵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消去参数后得直线的普通方程为 ①
同理得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 ②
①②联立方程组解得它们公共点的坐标为,
21.D证明:∵又∵>0,∴>0,,
∴
∴
∴
22.本题主要考察异面直线.二面角.空间向量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运算,考察运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1)以为为单位正交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
∴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 是平面的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由
∴ 取,得,∴平面的法向量为
设平面与所成二面角为
∴, 得
∴平面与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23.本题主要考察集合.数列的概念与运算.计数原理等基础知识,考察探究能力及运用数学归纳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推理论证能力。
(1)解:由数列的定义得:,,,,,,,,,,
∴,,,,,,,,,,
∴,,,,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5
(2)证明:用数学归纳法先证
[来源:]
① 当时, 故原式成立
② 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故原式成立
则:,时,综合①②得: 于是由上可知:是的倍数
而,所以是
的倍数
又不是的倍数,
而
所以不是的倍数
故当时,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
于是当时,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
又
故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