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考地理的提分方法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够掌握一些高频的地理知识点了,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地理必备的知识考点。 高考地理地图方面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考地理如何学习?史上最强高考励志书《高考蝶变》教你怎样提高成绩,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高考地理必备五大知识点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分析朝鲜半岛南北在地形、气候、植被、经济等方面的异同点?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经济:南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北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考地理日本工业分布在哪里?原因? 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原因:①日本国土小,矿产资源缺乏,需进口;②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口;③日本市场小,需出口工业品。19.东南亚的经纬度范围?(90°E~140°E,25°N~10°S) 东亚沿海地区农业发达的原因?(提示:从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历史方面分析)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便于耕种。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于农作物生长。土壤:肥沃。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历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对我国石油运输而言,中缅输油管道、克拉地峡运河航线与马六甲海峡航线相比有哪些优势? 我国石油主要是从中东地区进口,即石油进口线路主要是马六甲海峡航线。中缅输油管道线路、克拉地峡运河航线比马六甲海峡航线距离短,可节省运输时间和能源;且中缅输油管道线路一部分在中国和缅甸境内,在陆地上进行管道运输,可摆脱过份依靠马六甲海峡航线的局面。 泛亚铁路的起始点、所穿过地区地质方面的不利条件,以及修建的意义? 困难:①地形崎岖;②火山地震多;③滑坡泥石流多。意义:①加强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②使我国云南和东盟各国拥有陆上贸易通道,缩短了内陆省份南下印度洋的运输距离,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总结

对于地理成绩来说,想要提升成绩,就需要了解一些地理高考的高频考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盐度和洋流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如何学习地理?史上最强高考励志书《高考蝶变》教你怎样提高成绩,淘宝搜索《高考蝶变》购买。 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模板

2019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有哪些,我整理了地理高频考点,我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必备答题模板 “原因、措施类”设问 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 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具体措施有哪些”“可采取哪些主要举措”“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 该类设问最基本的解答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的放矢。 对于措施类设问,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再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 答题时应注意: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分析、评价类”设问 分析、评价类设问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为切入点,要求分析或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工农业生产、城市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大型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从××角度评价××区位条件”“结合××因素评价××的发展条件”“简要评价××对××的影响”“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分析”等。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 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明确是评价利还是评价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该从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等; 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如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③注意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解答分析、评价类设问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突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高考地理考点有哪些 1.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 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 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4. 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 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 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 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 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 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