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是基础教育的牛鼻子,牵引着基础教育的方向,这是一个宏观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必须摆正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让考试为教育服务,而不是教育为考试服务。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了应试教育,基础教育全心全意在为考试服务。每年高考之时,全国如临大敌,对高考时出的一点小意外,无限放大,如考生因故缺考等,这无非是一次考试,不是决定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大事,何必如此惊天动地。高考后大炒特炒高考成绩,这极不正常。高考制度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引导全国人民以一个平常平静的心态对待考试,让考试为教育服务。应试教育,使人形成了一种极狭隘的心理:“我要比你好,你不能比我好。”这种心理使整个中国基础教育处于极其恶劣的恶性竞争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只有在考试结果出来后,心才能落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由于总想着考试,考试的名次,心情总是处在焦虑之中。因为都想着考到前头,头脑中的教学理想、学习理想和现实永远存着距离,这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永远处于负面情绪的包围之中。有一个小学一年的教学班,数学考到98分学生,竟是班里后几名。这一班在同一级的排名中也仅是中上游。不管你教得再好,学得再好,只要排名,就有先后,你敢保险你一定排在别人的前边。谁也怕输,这就是基础教育焦虑的原因。在负面情绪包围下的基础教育已走入绝境。高考制度改革不应该是高考本身,而是大学招生制度的完全开放。放下即实地。如果谁想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可以去上,还会有今天的考试恶性竞争吗?要做到这一点,完全看我们的大学怎么建设,制度怎么建立等,这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考虑的事。但我们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让人们形成这样的心理素质:“我要好,你也要好,大家都要好。”

高考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

高考改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进行试验了,近年来也是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对于中国新高考的改革也是存在深深地担忧,新高考的改革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么?新高考的改革对改革下的考生有影响么?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解读一下!一:什么是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概念

新高考高考科目为:3 3,就是传统的语数外不变,也不分理综文综,由考生本人的兴趣特长和所报学校的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物理,历史,化学,生物,地理中选择3门考试。

外语实行了“一年两考”,分别在4月,6月参加两次考试,取高的成绩纳入高考总分。

实行新高考的意义:

1、选拔出优秀的人才;2、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4、打破传统的教育育人模式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新高考的选科模式

新高考实行的是采取“3 3”和“3 1 2”的模式。

“3 3”模式中,第一个3指的是语数外,第二个3指的是物理、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3门。

“3 1 2”模式中,3指的是传统的语数外,1指的是物理、历史二选一,2指的是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两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由各省自主命题。

新高考涉及到的省份

实施“3 1 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有广东、江苏、河北、重庆、辽宁、福建、湖南、湖北。

新高考的满分是多少?

语数外各150分总分,选考科目每科100分。选考的3门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考生按照自己所在的等级,来获得分数。

怎么录取

招生录取方式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两依据指的是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一参考指的是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七个维度。

家长、学生要对新高考规则了熟于心,才能让孩子能能够考取到更好的学校,关于新高考的更多的政策解读,可以点击下方卡片了解。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新高考和旧高考的区别

考试科目不同

旧高考是语数外 综合考试,新高考是“3 1 2”模式,而且取消了文理的分科。

考卷不同

愿高考是文科理科不同的卷子,新高考是语数外部分文理。

新高考等级赋分

等级赋分主要就是去掉各个学科之间的分数差异。赋分的关键在于要明白自己的分数在全部考生中的排名,根据排名确定等级,再赋予对应的分数,纳入高考成绩。

高考改革的看法建议

高考语改革对于中国教育,无论是网络还是媒体杂志,都是一片杀伐之声。然而骂人的话谁都会说,也都能说好,但很少有人提出真正可行性意见。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虽只有两年半,却也想班门弄斧,说一些自己的感想。中国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实验,但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失败,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治标不治本: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高考制度。所有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都是以高考为方向的,高考不改革,无论什么样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中国的高考制度中最大的问题是一考定胜负。考生都将高考的这一月冠以“黑色”定语,以前是黑色七月,现在是黑色六月。“黑色”一词不仅体现出高考的残酷,也透露出高考的不公平。十二年苦读,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与大学失之交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对于一个一直努力着却没有获得成功的考生来说,高考的不公平让他受的委屈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可喜的是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改革,相信近几年内会有措施出台。笔者是中学语文教师,想就高考作文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作文考试独立化、自愿化高考作文阅卷是历年高考中非议最多的一个环节。问题的根源在于考生太多,而为了保证标准基本一致,阅卷老师的人数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每个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大,失误在所难免。然而事关考生前途命运,一句“失误在所难免”往往不能令人心服。笔者在此提出第一个大胆的建议:高考中,不一定每个考生都要考作文,可以将作文作为一个附加考试,由考生自由报名,作文的成绩和基础阅读成绩按照百分比合成这些考生的语文成绩。这个建议自然要受到人的责难,但是笔者仍然有话要说,之所以这样建议,出自以下几点根据:一、语文学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这点和其他学科有点不同,甚至恰恰相反,过于注重文学研究的人是很难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的,特别是诗歌。文学创作更需要天分,并不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如何。高考是为选拔人才而存在的,选拔人才必然要有针对性。相信不是每个学过语文的人都能成为文学创作家,所以笔者建议,在高考中将作文作为一项单独的附加考试,由真正具有天分或者希望能在文学创作上走出一条路的考生以自愿的方式参加。二、历年来高考作文中有许多优秀的作文被埋没,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费盈盈。根本原因是考生太多,阅卷老师平均用在一篇文章上的时间不到90秒。袁才子说过:文章贵在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一篇真正的天才之作评分肯定是有困难的。把作文作为一项自愿性质的考试,这样就可以减轻阅卷老师的工作量,从而不让真正的好作文被埋没,给真正的天才一条通往文学梦想的康庄大道。中国文坛已经开始疲软了,需要一批真正有潜力的生力军。三、语文归根结底就四个字:听、说、读、写,最终的写是建立在听说读之上的,将作文作为自愿选择的方向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将具有文学创作潜能的人与具有文学研究潜能的人分开,教师的指导更集中更有针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笔者主张:不一定每个考生都必须考作文。不是说不考,然而该怎么考呢?这也是笔者即将谈到的第二点。 二、重视小说和随笔 针对湖南历年来的作文要求,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两种文体的考察:小说和随笔。如果因为教师指导集中以后能使学生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笔者认为还可以加上诗歌,在这里,只谈小说和随笔。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所依据的。历年湖南省的作文要求明确规定了文体,基本上是三种文体: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最为注重的是议论文的写作,因此每所高中在作文教学中投入力量最多的也是议论文的训练。然而从各年的高分高考作文来看,训练的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笔者可以将所有的高考议论文贵为两类:一、具有议论文的特点,但结构程式化,因此具有“新八股文”之称。二、没有程式化的高考议论文只能算是说理性较强的散文,如果严格来说,不符合命题要求,因为很多时候湖南省的命题要求中没有散文。这样的高考作文要求是不合理的。如果学生懂得了什么是议论文,天天写议论文,那么程式化的训练下势必导致思维僵化,这样的考生到了大学,进了中文系,也进行不了高层次的文学创作。如果考生不按照程式走,自然会天天受到老师的提醒,内心就会产生斗争,是要顺应自己的个性还是服从高考的意志呢?就算考生愿意服从高考的意志,笔者也很难相信他能够违背自己的意志写出好作文来。有些人会说,可以写记叙文啊。那么什么是记叙文呢?是象小学生一样记叙一件自己熟悉的事,还是要学会虚构一件事以保证文章质量呢?是粗线条地讲一件事还是要注重描写和细节刻画以使文章丰满灵活呢?我相信,答案不言而喻,然而注重描写和细节刻画的虚构不是小说又是什么呢?最后只剩下散文了。什么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所说的文无定法,只要你意旨集中在一点,天马行空,思接万载,神游物外都可以,这样的文章不是随笔又是什么呢?笔者为何不说记叙文而称小说,只称随笔不谓散文呢?这就是笔者要谈的第二点理由。高中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一些具有创作天分的同学,已经能够写出一定质量的作品了,所以笔者认为,高考不能再把高中生幼稚化,称他们的作品为作文,而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进行写作考核,那么在文体上就要正式化,一定要将记叙文明确为小说,让考生明白自己并非小学生,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创作,同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斗志,提高他们的自信。文无定法,散文和随笔就本质而言区别不大,而随笔更能体现散文的特点,而且更随意,同时不至于让考生拘束(散文这个称呼有点过于严肃,能写散文的必然是大家),能够让学生放开思维,激活想象,无所保留地搜刮自己能够利用的材料,在给予考生一定的空间同时保证考生最佳的创作状态,使考生创作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第三,语文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最能体现语文这个学科特点的思维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而小说时的虚构是想象力发展的最好体现,随笔中考生对于各种材料的涉及和选择则是联想力的最佳表现。也可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传统的作文教学下是培养不出一流作家苗子的,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真正的写作完全是断层的,考生在高中作文课堂上学的东西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作能力的形成。这样也可以督促语文教师加强练笔,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高考必须考察文体的话,最要注重的小说和随笔。其实笔者更愿意说,高考作文要淡化文体意识。 三 高考作文的批阅老师思想要年轻化最后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如何才能让标准统一呢?如果高考作文已经变成高考作品的话,笔者主张将高考作品中的小说类和随笔类分开,由比较具有权威的作家组成一个队伍来评阅。这只队伍必然要具有当前文化的审美眼光,在思想上要年轻化。原因在于:一、既然已经将考生的作品提高到文学的层次,那么就应该让真正的作家群体来给予评价,从中挖掘可以作为未来文坛之将来培养的考生。二、现在社会传媒技术发达,高中生在紧跟文化潮流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当他们的老师还在教鲁迅的文章时,他们已经开始模仿王蒙和贾平凹了。所以只有在思想上保持年轻的作家队伍才有资格给我们的考生亮分。文章千古事,一朝也不能懈怠,特别是在当今文坛青黄不接的形势面前,怎样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来继承传统文化事业已经迫在眉睫。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思维教育,也是一门创造思维教育,不管在哪个领域,人文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所能达到的境界。一将功成万骨灰,我愿成为这千万灰尘中最渺小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