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自2017年开始启动新高考政策,直到2020年的高考才顺利执行,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公平公正、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模式,这对于考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改革。
自2017年9月1日起,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6选3”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13个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北京等4省市,2017年启动,2020年首届新高考,高考采用3 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3门选考科目。
3 3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数及总分
第一个3: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采用原始考分,总分450分;
第二个3:另外3门选考科目通常满分为100分,采用等级赋分,总分300分,所以总共满分为750分。北京高考改革政策内容
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
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其中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即高校招生录取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参加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采用“统考 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所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除统一高考外,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包括高职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等形式,推行“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逐步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对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分别制定测试办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考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职生在文化课笔试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2015北京高考数学理科
1、2015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为750分。2、2015年北京高考于6月7日至8日举行。语文、数学(文/理)、外语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满分各为300分,高考满分750分。考试科目安排如下:日期 6月7日 6月8日上午 9:00—11:30 9:00—11:30上午 语文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下午 3:00—5:00 3:00—5:00下午 数学(文/理) 外语文史类考生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理工类考生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外语考试分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个语种,由考生任选一种。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还应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2016北京高考数学理科
2020年高考中,湖南省理科总分第一名叫杜青云,来自岳阳文郡洋沙湖中学,他的高考成绩如下:语文123分,数学146分,英语140分,理综289分,政策加分20分,总分718分。
这位低调的湖南理科状元,选择不接受媒体采访。
两次高考,一次全省第二,一次全省第一
杜青云是一名复读生,而且是一名“出身不凡”的复读生。因为他曾经在2016年的高考中,以704分的成绩排名湖南省理科第2名,并进入北京大学著名的光华管理学院就读。
要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不是达到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就能随随便便就读的学院。
至于杜青云为什么要从让众人仰望的、前途无量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退学复读,他本人并没有透露,而他身边的朋友认为可能有2个原因:
一是杜青云并不喜欢学金融相关专业,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或许他在报志愿时比较盲目,所以盲从地报了一个北大比较“火”的专业,但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二是杜青云考入北京大学时年仅16岁,他年纪比其他同学小,加上其孤傲的性格,也许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身边全是优秀同学的大学生活中。
从清北退学复读,又重新考回清北的,杜青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杜青云这次考了湖南省理科第一名,他的目标或许是清华大学,而非之前的北京大学。
在杜青云之前,也有好几位学霸考生,从清华北大退学,复读后取得了省状元,而目标院校同样是清华北大。
2019年湖北省理科状元常书杰高考分数712分,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他同时也是2015年湖北省理科第8名、钟祥市状元,当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因为沉迷于游戏而不思进取,放弃了学业,在大三时被北大退学,成了人生灰暗的一笔。好在知耻后勇的常书杰没有放弃自己,卷土重来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仍然优秀。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学霸王宇航,以699分的成绩名列襄阳市理科第二名,同样,他也是一名复读生,他曾经在2018年以697分的好成绩进入清华大学,但由于所学专业并不符合自己未来从事AI(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职业规划,因此勇敢地选择了退学复读。
杜青云不会是第一个从清北退学又考回清北的考生,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名校学生退学复读,给我们哪些启示?
从杜青云等考生的经历来看,我们明白了有的学霸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学霸,真金不怕火炼的那种,只要他想学习、想考试,就一定能成功。我们在佩服他们的又引起了我的思考:
1、名校学生退学复读,是否占用宝贵的教育资源?
以前面提到的几位同学为例,明明已经考进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却因为个人原因退学复读,无论是从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个人前途方面着想,他们这种行为都是带有“利己”属性的,他们在又一次考取高分、拿到重新进入名校入场券的也挤占了别的同学进入名校的名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属于教育资源的重复利用。
2、由于报考志愿时的盲目、盲从、导致了入学后的不喜欢、不适应
对于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报志愿时是比较盲目的,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通常是高考分数公布之后才开始考虑报哪所学校、哪个专业。而由于对专业实际所学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导致在报志愿的短短几天内难以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这种报志愿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很容易导致入学后学习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自己所报的专业不是自己想象的模样,自己学习起来极其费力,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1)我国的教育中,至少从中学开始,就要逐步进行学生们未来职业规划的渗透和教育,要让学生们知道,各种专业工作的意义、利弊、具体从事的工作以及成长路径,让学生们在应付中考、高考的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有设想,而不是盲目的只会考而不会报。
(2)学生和家长们要提前着手,从多渠道收集志愿报考信息,不要仅从字面上了解专业名称,最好能听从学长学姐们的现身说法,毕竟,高考报志愿实际是一场“信息战”。3、选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该硬着头皮学下去还是坚定的退学?
相信有很多大学生,由于报志愿时了解不深入或者失误,又或者考分不够出现专业调剂,学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并不了解的专业。这个时候应该硬着头皮学下去,还是选择退学复读呢?
我认为,对于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路径规划,并且对自身实力有充分信心和把握的学霸,比如前面的几位,可以选择退学复读,无非是耽误几年时间而已,如果把这几年时间与未来自己能从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如鱼得水的行业相比,这种代价是微不足道的。
而对于其他考生,我认为如果想选择复读的话,一定要谨慎。
(1)复读有风险,你退学后重新高考,在重压之下不一定能考出比之前更好的成绩,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如果复读失败,那就相当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2)学习就像是谈恋爱,刚开始不喜欢,也可能学一段时间就慢慢地有了感觉,通过学习的深入一定会发现该专业的更多优点和兴趣,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一定成就。
(3)大学里可以转专业,大一时一旦发现专业不喜欢,那就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争取在大一结束时通过靠前的成绩排名获得转专业的机会。
(4)实在不喜欢所学专业,可以在保证考试成绩能够毕业的学习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争取在考研时跨专业考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考研是你除了高考之外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结束语
作为自带学霸体质的清北名校同学们,由于种种原因退学复读,或许是又一次证明自己、并且牢牢掌握自己人生航向的机会,我们只有羡慕和钦佩的份儿,而不敢贸然做选择。
对于高考报志愿的专业选择,真的要在获取充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慎重选择。而退学复读这件事,更要慎之又慎,灵活变通一下,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在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