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大学最重要的入学考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海南省为考试局)命题,每年6月7日、6月8日为考试日,部分省区高考时间为3天。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于1952年实行,于1965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以此次成绩为依据,国家按照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进与其自身学习能力相当的学府。一些学习意志强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取文凭学历的惟一途径,还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学历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学历。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题,每年的6月7日、6月8日考试,高考试卷分为全国卷和各省份自主命题试卷等。
不应取消,任何制度都有其弊端和优势,关键是制度设计者从哪个角度和人群考虑。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考在任何国家都有存在的必要,中国从隋唐就有类似高考的科举考试,历经千年的改进、丰富,一直延伸到当代的高考。宋叶适《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君夙悟幼成,与兄国子博士迪励志读书,至‘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辩论往往终夕不就睡。”
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时建言诸臣摈斥殆尽,无敢救者。公(袁可立)独抗疏辩论:‘谏臣必非济私市恩,沽名卖直,若因其言过激槩弃不用,臣恐謇谔之士退而缄口持禄,将顺固宠之人进。’”词语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新唐书·徐岱传》:“於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锐,座人常屈。”
明沈自徵《鞭歌妓》第一折:“以功名显。”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邢训》:“邢恕有文,然多不请而教人,士大夫谓之邢训。”
《汉书·严助传》:“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高考不该取消。
高考是数百万高中生参加的年度考试,一些人认为高考选拔机制不公平,应该废除。虽然这场争论的双方各有各的论据,但我认为高考不应该废除,而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它的弊端。最常被引用的对高考的批评之一是它对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学生不公平。批评者认为,考试偏向于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教育资源、辅导和其他形式的支持。该考试因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而不是更实用和适用的知识而受到批评。取消高考的另一个理由是,它给学生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的文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学生过于狭隘地关注学业成功,而以牺牲个人成长和发展为代价。
高考不仅仅是选拔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和期望的反映。废除考试不一定会消除这些潜在因素,实际上可能会加剧教育系统中现有的不平等和差距。录取方式:
高考的录取方式采用网上录取,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2个批次,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截至2015年,绝大部分省份取消三本批次,将三本与专科进行合并。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教育部研究建立现任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计划2014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