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需要九天。

在古代时,高考被称作是乡试,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场试,要用整整九天六夜,才能把一次乡试进行完。古代科举考试很繁琐,它完整的程序是:乡试,会试,廷试,其实就是从地方逐步到中央的顺序。其中乡试就是全省的考生在一起考试,也就是像我们的高考,乡试通过的考生就成为了举人。在古代,乡试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的,想要参加乡试可以说是要过五关斩六将,先参加完前面大大小小的考试,才能够有资格去参加这种全省级别,难度又很大的乡试。如果乡试之前的考试没有通过,有一次弥补的机会,考生可以再去考一次,考生考完了乡试,并且成功成为举人,才可以去参加会试。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用剑在一时。”

高考是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要的一门考试,这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高考去到想要去的大学或者城市,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好工作,实现锦鲤跃龙门的梦想。所以高考无论是对于哪一个阶层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高考在古代也不叫做高考,而是被称为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能够通过考试实现找到“好工作”的方式。但是在古代,考试的人数规模远远没有现代那么大,这里面有好几种原因。在人口方面,古代的总人口不及现代人口的十分之一,甚至还要更少,加上古代的生育率也远远比现代生育率要低得多,因此在人口基数上,古代参加考试的人数要远远低于现代考试人数。考试的男女比例不同。古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大都为男性,很少有女子进入学堂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的。而在现代,无论男女,都可以平等地进入教室学习,平等地接受教育,再统一地进行考试。因此古代考试人数少,也在于他们考试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只有男子才能参加考试,所以在这一方面,考试人数也远不及现代。在考试形式方面造成的考试人数的不同。在古代,人们考科举考试结束以后,会直接放榜公布是否中举的消息,像那些已经中举的,则直接可以当官,而那些没有中举的,就直接落榜回家种田或者继续苦读好几年再进行一步步地考试。而在现代,若是高考考得不够理想,则可以复读一年再进行考试。因此在考试人数上,每一年一起考试的总人数都会有所增加,不像古代会逐步减少,所以古代的“高考”人数没有现在那么多。

不同朝代对于科举考试的时间上有些许变化,但总体来说考试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一旦开始考试就要吃喝拉撒睡都在考场中进行。

为什么要考那么久?

科举考试并不是一直在考试,一般答题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剩下的就是休息时间。不让考生外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害怕试题泄露影响公平,毕竟古代的监考设施可没有现在这么齐全,科举考试已经尽最大可能保证公平了。

和今天高考一样,古代科举一般都要考数场,时间持续数天。和今天高考不一样的是,考生在连续数天的考试中都不能离开考场,一切吃喝拉撒均要在贡院进行。明清乡试、会试均有三场考试,考生一场考试就要在号舍里连续待上三天两晚,三场试下来就是九天六晚。只有每场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考生才能回到住地休息,换洗衣服,整理被褥,更换笔墨纸砚、餐食烛台,以备明朝再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