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对于科举考试的时间上有些许变化,但总体来说考试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一旦开始考试就要吃喝拉撒睡都在考场中进行。
为什么要考那么久?
科举考试并不是一直在考试,一般答题时间也就几个小时,剩下的就是休息时间。不让考生外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害怕试题泄露影响公平,毕竟古代的监考设施可没有现在这么齐全,科举考试已经尽最大可能保证公平了。
和今天高考一样,古代科举一般都要考数场,时间持续数天。和今天高考不一样的是,考生在连续数天的考试中都不能离开考场,一切吃喝拉撒均要在贡院进行。明清乡试、会试均有三场考试,考生一场考试就要在号舍里连续待上三天两晚,三场试下来就是九天六晚。只有每场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考生才能回到住地休息,换洗衣服,整理被褥,更换笔墨纸砚、餐食烛台,以备明朝再战一场。
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考场的名称也有所不同。1、秦朝。在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中,没有明确的古代高考考场的名称。2、汉朝。
在汉朝,科举考试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在县城的考场进行的,会试是在省城进行的,殿试则是在朝廷内进行的。3、隋唐。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级。明经考试也称为乡试,进士考试称为省试、院试和殿试。省试在省城进行,院试在国子监进行,殿试在皇宫内进行。4、宋代。
宋代的科举考试采用了殿试制度,即规定一定人数参加考试,由考官在皇宫内进行考核。5、元明清。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科举考试仍然沿用了乡试、会试和殿试制度。乡试依然在县城的考场举行,会试在省城的考场进行,殿试则在朝廷内的考场进行。不同朝代的古代高考考场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与乡试、会试和殿试相关。这些考场分布在不同的层级和地点,始终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高考特点:
1、考生选拔。
古代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通过考试筛选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僚体制。考生通常是来自于士人家庭,而普通百姓无法参加高考。
2、考试科目。
古代高考的科目主要包括经义、诗词、论语、史书等,以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典文献和理论知识。
3、考试内容和形式。
古代高考注重考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于时事政治的认识。考试的形式多样,有选择题、判断题、论述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还有的朝代会举行武考。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