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度。

清朝的科举考试流程:

1、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清朝会试共举行112科(正科84、加科2、恩科26)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状元114名。

西历 中历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备注

1646年 顺治三年 傅以渐 1609年-1665年 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人

1647年 顺治四年 吕宫 1603年-1664年 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人 加科

1649年 顺治六年 刘子壮 1609年-1653年 湖广省黄州府黄冈县人

1652年 顺治九年 麻勒吉 -1689年 正黄旗满洲人 满榜

1652年 顺治九年 邹忠倚 1623年-1654年 江南省常州府无锡县人 汉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图尔宸 - 正白旗满洲人 满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史大成 1621年-1682年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 汉榜

1658年 顺治十五年 孙承恩 1619年-1659年 江南省苏州府常熟县人

1659年 顺治十六年 徐元文 1634年-1691年 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人 加科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马世俊 1609年-1666年 江南省镇江府溧阳县人

1664年 康熙三年 严我斯 1629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

1667年 康熙六年 缪彤 1627年-1697年 江南省苏州府吴县人

1670年 康熙九年 蔡启僔 1619年-168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人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韩菼 1637年-1704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彭定求 1645年-1719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归允肃 1642年-1689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蔡升元 1652年-1722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人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陆肯堂 1650年-1696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沈廷文 -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戴有祺 -1711年 江苏省松江府金山卫人 原取吴昺,因康熙帝爱戴有祺书法而取戴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胡任舆 -1704年 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人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李蟠 - 江苏省徐州直隶州人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汪绎 1671年-1706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王式丹 1645年-1718年 江苏省扬州府宝应县人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王云锦 1657年-1727年 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人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赵熊诏 1663年-1721年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王敬铭 1668年-1721年 江苏省苏州府嘉定县人 恩科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徐陶璋 1674年-1738年 江苏省苏州府昆山县人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汪应铨 -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邓中岳 - 山东省东昌府东昌卫人

1723年 雍正元年 于振 - 江苏省镇江府金坛县人 恩科

1724年 雍正二年 陈德华 1696年-1779年 直隶省保定府安州人

1727年 雍正五年 彭启丰 1701年-1784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十九年状元庄培因为其女婿

1730年 雍正八年 周澍 1684年-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人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陈倓 1695年-1739年 江苏省扬州府仪征县人

1736年 乾隆元年 金德瑛 1701年-1762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1737年 乾隆二年 于敏中 1714年-1779年 江苏省镇江府金坛县人 恩科

1739年 乾隆四年 庄有恭 1713年-1767年 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人

1742年 乾隆七年 金甡 1702年-1782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1745年 乾隆十年 钱维城 1720年-1772年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梁国治 1723年-1786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吴鸿 1725年-1763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秦大士 1715年-1777年 江苏省江宁府江宁县人 恩科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庄培因 1723年-1759年 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人 雍正五年状元彭启丰的女婿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蔡以台 - 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毕沅 1730年-1797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人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王杰 1725年-1805年 陕西省同州府韩城县人 恩科。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秦大成 1720年-1779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人 相传原取褚廷璋,但因褚得罪某官而被用计换掉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张书勋 -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陈初哲 1736年-1787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人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黄轩 -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人 恩科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金榜 1735年-1801年 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吴锡龄 -1776年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人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戴衢亨 1755年-1811年 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人 原应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试卷无法拆封见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汪如洋 1755年-1794年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 恩科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钱棨 1734年-1799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连中三元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茹棻 1755年-1821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史致光 -1828年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胡长龄 1758年-1814年 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人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石韫玉 1755年-1837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恩科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潘世恩 1770年-1854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王以衔 1761年-1823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 恩科

1796年 嘉庆元年 赵文楷 1761年-1801年 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人

1799年 嘉庆四年 姚文田 1758年-1827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

1801年 嘉庆六年 顾皋 1763年-1832年 江苏省常州府金匮县人 恩科

1802年 嘉庆七年 吴廷琛 1773年-1844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人

1805年 嘉庆十年 彭浚 1769年-1833年 湖南省衡州府衡山县人

1808年 嘉庆十三年 吴信中 -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1809年 嘉庆十四年 洪莹 - 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 恩科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蒋立镛 1782年-1842年 湖北省安陆府天门县人

1814年 嘉庆十九年 龙汝言 -1838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吴其濬 1789年-1847年 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固始县人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陈沆 1785年-1826年 湖北省黄州府蕲水县人 恩科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陈继昌 1791年-1849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三元及第。相传原拟第二,但因考官希望增加清朝“三元”的纪录而建请嘉庆帝擢陈继昌为第一

1822年 道光二年 戴兰芬 1781年-1833年 安徽省泗州直隶州天长县人 恩科

1823年 道光三年 林召棠 1786年-1873年 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人

1826年 道光六年 朱昌颐 1784年-1855年 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人

1829年 道光九年 李振钧 1794年-1839年 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人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吴钟骏 1798年-1853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恩科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汪鸣相 1794年-1840年 江西省九江府彭泽县人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刘绎 1798年-1879年 江西省吉安府永丰县人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林鸿年 1805年-1885年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 恩科。相传原取何绍基,但因何父得罪权贵卓秉恬而被换掉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钮福保 1805年-1854年 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人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李承霖 1808年-1891年 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人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龙启瑞 1814年-1858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恩科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孙毓溎 山东省济宁直隶州人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萧锦忠 - 湖南省长沙府茶陵州人 恩科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张之万 1811年-1897年 直隶省天津府南皮县人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陆增祥 1815年-1882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人

1852年 咸丰二年 章鋆 1820年-1875年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 恩科

1853年 咸丰三年 孙如仅 1820年-1880年 山东省济宁直隶州人

1856年 咸丰六年 翁同和 1830年-1904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

1859年 咸丰九年 孙家鼐 1827年-1909年 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人

1860年 咸丰十年 钟骏声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恩科

1862年 同治元年 徐郙 1836年-1908年 江苏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人

1863年 同治二年 翁曾源 1834年-1887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 恩科

1865年 同治四年 崇绮 1829年-1900年 正蓝旗蒙古人 唯一蒙古旗籍状元

1868年 同治七年 洪钧 1839年-1893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 据传原取王国钧,因其名不为慈禧所喜,遂改取洪钧

1871年 同治十年 梁耀枢 1832年-1888年 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人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陆润庠 1841年-1915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人

1876年 光绪二年 曹鸿勋 1848年-1910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人 恩科

1877年 光绪三年 王仁堪 1848年-1893年 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人

1880年 光绪六年 黄思永 1842年-1914年 江苏省江宁府江宁县人

1883年 光绪九年 陈冕 1859年-1893年 京师顺天府宛平县人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赵以炯 1857年-1907年 贵州省贵阳府贵阳县人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张建勋 1848年-1913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原取费念慈或张孝谦,但因考官争执不下而改取张建勋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吴鲁 1845年-1912年 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 恩科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刘福姚 -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张謇 1853年-1926年 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人 恩科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骆成骧 1865年-1926年 四川省资州直隶州人 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正值甲午战争之际,光绪帝深受感动,遂提骆成骧为状元,喻长霖为榜眼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夏同和 1868年-1925年 贵州省都匀府麻哈州人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王寿彭 1875年-1929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人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刘春霖 1872年-1942年 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 恩科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