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今年高考,从半个月前小姨就开始不分时间断call我,时不时让我传授点考前经验给表弟,弄的一家人紧张兮兮的。终于在考前一周,表弟打来电话:“姐,你能不能跟我妈说说,别烦我了,她每天都打电话询问别人家孩子高考经验,弄的我压力好大,我现在一提高考就心慌气短,睡不着觉!”我一听,情况不妙!这可是“考前焦虑症”的典型表现啊,赶紧让小姨停了一切与高考有关的行动。面对一年一度的高考盛典,很多家长都会“用力过猛”,本来孩子复习的挺好的。但家长生怕孩子挤不过独木桥,又是端茶送水、又是加强营养、又是寻求帮助。殊不知,这正是父母焦虑的表现。父母焦虑就像一个电磁场,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父母越急迫,磁场越强,对孩子的影响越大,不知不觉孩子也会陷入“考前焦虑”。考前焦虑究竟是什么?关于考前焦虑,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中、高考备考阶段,考前焦虑是什么感受?高赞回答是:大脑一片空白,突然发现课本上的内容好陌生,从来没见过一样。脑海中唯一的想法是,“考砸了怎么跟爸妈交代?”。整日失眠睡不好,还经常感觉头疼胸口闷。
《中学生报》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有80%的考生会在中、高考这样的大考前,患上“考前焦虑症”。普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自信心下降,产生自卑心理等;严重一些,考生的症状就会更严重些,出现比如:胃疼、肚子疼,尿频尿急等状况;再严重些,甚至可能出现昏厥和休克。
专门研究焦虑症的医学人员,发现考前焦虑主要有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考前焦虑表现在认知上就是以担忧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焦虑者对自己的错误评判。大部分焦虑患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消极的评价自我,或放大他人评价中消极的部分,这导致发挥受到限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滞,知识点获取缓慢,记忆准确性差。考试时便会答题犹豫,思维狭窄。
生理成分:考前焦虑不仅仅是心理疾病,还有直接地生理影响。主要表现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心率加快,呼吸快而深,胃肠不适,多汗,尿频,头痛,腿软,动作僵硬,失眠,头昏脑胀,心乱如麻等等,就像前面表弟提到的心慌气短正是这一成分的体现。
行为成分:在认知和生理的双重作用下,焦虑者的行为也会出现偏离。如果你发现大考前,孩子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多,则说明孩子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考前焦虑症”。当焦虑严重时,这些孩子在考试时,就会启动人体的一种逃避不愉快的防御机制,胡乱答完卷子,早早逃离考场。这正是家长最担心的事。
“考前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一系列异常反应,包括生理、心理、身体等。“考前焦虑”可怕吗?其实并不可怕!
既然“考前焦虑”直接影响考试,那么大考前是否就应该将其灭杀于萌芽状态呢?也不是!每年高考有不少焦虑到失眠的考生,但很少听说有人因失眠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其实“考前焦虑”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
首先:适当的考前焦虑能够促进考生超常发挥心理学有认为,一个人心里的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 ”字曲线关系。就如上图所示,当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这很好理解,如果你把高考当做人生唯一大事,肯定会影响发挥;反之你对高考根本就不屑一顾,在心理上就未曾重视,肯定也会出问题。
但心理学家发现,适度的心理紧张,对考试有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就像面临中考、高考这样决定命运的重要考试,有些焦虑无可厚非。只要不是处在倒“U”的两端,一般不但不会影响考试发挥,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会使考生在平时复习时更专心、考试时更细心,更容易超常发挥。
即便焦虑失眠,对考试发挥的影响也可忽略不计“考前焦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会面临失眠的困扰,这是因为焦虑会是大脑的中枢持续兴奋,导致用脑过度产生大脑疲劳。最常见的是,考生上床准备休息,但满脑子都是数学概念,英语错题,这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对待这种情况需要考生自己主动调节,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劳逸结合,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体育锻炼或者鼓励孩子放松听听音乐等。
有一项调查发现,考试前一天有大约10%的孩子会失眠。面对第二天的重要考试,失眠也很正常。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失眠了也没什么好怕的,躺着休息就是了,不用非得睡着,只要静静的躺在床上,让大脑不要那么兴奋,第二天考试是不会受太大影响的。此时,考生上床后可以听听音乐,看一些休闲的书,或者想想其他比较开心的事来放松一下。不用强求必须要睡着。你听谁在高考、中考这么重要考场上睡着过?
脑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反而会兴奋起来。焦虑到失眠者是一种应激反应,顺其自然就好。
如果真的十分严重,还可以药物控制从前面倒U图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人其实只是普通焦虑,但也不排除极小部分严重“考前焦虑”患者,他们会恶心、呕吐、头疼、无法上学、尿频等;甚至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当天,就会吐得昏天黑地,别说考试了,就是连家都出不去。还有的孩子一考试就头疼,疼到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像这样已经严重到呕吐和头疼无法上学的孩子,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用药物治疗。父母要怎样做,才能降低孩子考前焦虑
关注孩子思维,避免以下几种思维影响孩子
越靠近考试,孩子就会越敏感。特殊时期,家长不仅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需开启自己的雷达,时刻关注孩子的各种动向,其中孩子的思维方式就非常值得留意,一旦发现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就需要及早进行干预。1,过滤思维:拥有这样思维的孩子要么只过滤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要么只关注负面糟糕的信息。针对此情况,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客观对待,可以通过孩子的好友、老师、或自己,以委婉但诚恳的方式告诉孩子真像。
面对只关注负面信息的孩子,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这次摸底考试,你发挥失常,让你很难接受,你一定认为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但我看了你的错题,发现你丢分都是一些主观题,这些题本来就没什么固定答案,我们来看看,这类题要怎么解吧”
2,过度泛化:即根据单一事件得出一个一次考不好就认定自己能力不够,考卷上某道试题不会做就判定自己是个“笨蛋”;这类孩子很容易“破罐子破摔”,所以应对策略是多鼓励,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3,放大思维: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经常使用“糟透了”、“我受不了了”等这样的话。面对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巧用“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能直面困难”、“我能处理得很好。”
教给孩子放松的方法
家长要做到不是将“考前焦虑”扼杀于摇篮,而是等其真正来临时,教会孩子如何排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放松全身肌肉来放松紧张的心情。比如教会孩子调整呼吸,或冥想。调整呼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认为呼吸是人人都会做的事,其实放松身体的这种呼吸和我们平时的呼吸不一样。放松时需要进行深呼吸,一般控制在一分钟六次。每次吸气和吐气的时间相当,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身体的觉察上。
冥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盘腿而坐,调整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将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大脑尽量不要去想任何东西。一旦察觉思维出现跑马灯,立刻将其拉回到呼吸上。
不要做敏感家长像小姨那样表现的比考试还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建议家长对常规的一日三餐仍然照旧,适当增加营养,不需特殊照顾,更不要陪读监督,给孩子造成一种不信任感。家长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经常自我觉察,切忌过于敏感。多问问“我这样做,对孩子有真正帮助吗?”
生活中,一些心急的家长喜欢在最后阶段,给孩子吃些所谓补脑益智的保健品或药品,其实这些只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不会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之前曝光过,有些家长让孩子吃“聪明药”——利他林,这是一种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如果正常人多剂量服用此药,就像“服毒”一样,容易产生依赖。
身为考生家长要严把基础保障关,不能稀里糊涂成了焦虑家长,从而让孩子也患上“考前焦虑症”。
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不要再怀疑了!
你应当选择在凌晨起床,而非熬到深夜。
原因很简单,因为前者带给你的是希望,而后者只会让你焦虑。
焦虑不会让你进步,他会让你在考场上忘记一个滚瓜烂熟的数学公式,在试卷上想着a却涂了c,会让你在高考后为自己的发量发愁,会让你在大学里奇怪为什么自己脸上这么多痘痘……
别再熬夜了!
即使现在距离高考只有4个月。
这篇文章不长,只有3k,或许你可以选择不让它去收藏夹吃灰,而是点个赞后坚持看完。
请拒绝一切报复性心理
我是刘勖雯。我带的学生中,每年都有考上了清北或顶尖的985名校,在我的认真观察中,我发现能够称为学霸的学生最大的习惯就是,他们往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及有特别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我也了解很多在学渣学霸间徘徊迷茫的学生。。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做出报复性行为。
报复性心理
它是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报复做为一种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失的反应是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
因为在考场忘记了一个公式,就去把那个公式甚至全部的数学公式反复抄写;因为下午玩了会手机,晚上就熬夜学到差点昏睡过去……
请你记住。
习惯创造成功,效率改变命运。
(请把这句话打在评论区,作为改变的第一步!)
我不会给你一份看起来合理高效的作息时间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勉强求全无异于历史教材上僵化的xxx体制。
因为你的目的是高考逆袭成功。
才不是什么遵守一份僵化的、死板的作息时间表。
举个例子吧,有一句话叫“差生文具多”。这是一种可预见性拖延症,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干一些次要的工作使自己显得很忙来回避主要的艰难的工作。
而我带的这些清北学生中,很少有看到他们用电脑或者笔记本记得到处都是,或者用五颜六色的笔在课本上到处勾画。
我教过的前几名的大学霸们,他们往往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通常只在自己对这个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发现这个问题确实是他不懂的时候,才去记笔记。
摸清楚了自己究竟哪里有问题,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去听课,在今天这个时代下,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
很多问题随时都可以用百度来答疑解惑,所以重点不是这些东西
而是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从而有选择的去听老师的课程。把自己真正的问题点认真的记下来。
而这样的方式就是他们学习中的好习惯,慢慢养成独立思考和明确自己的需求的习惯,这样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才是高效的学习习惯。
迈入高中,就意味着进入了人生的第一“战场”,每位同学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累积自己的“战场”实力。
这个时候,什么才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
拼努力,总有人比你更努力;
拼方法,老师对每位同学都会毫不保留;
拼资源,网络时代,获得最优学习资源的机会几近均等
此时唯有“习惯”才是你能长期掌控和改变的,也只有它才能最终决定你在这次“战场”中的“胜负”。
习惯比聪明更重要
习惯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人们通常只把习惯和人的一些行为举止联系在一起,而却很少把习惯和成功关联在一起。
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的习惯,他成年后,在工作中就会成为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的教育和教学都具有新的特点,同学们在这一阶段,应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的学习。
让你学习效率翻倍的四种习惯
1、系统学习习惯
一段时间之内,尽量不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
借助教材了解相应的学科系统,在心中有一个整体轮廓,要求自己一段时间内就集中学习一门学科或者一个主题相关的知识。
并且每学一小段都将它嵌入到整体系统相应的位置上,这样长期累积,就能化零为整。
这样的习惯在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重要。信息免费时代,时间最贵,谁能应对碎片知识对时间的切割,谁就赢得了最“贵”的资源。
2、追根溯源习惯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
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习惯性地追根溯源,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似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
像数学、物理等学科,我们熟知的练题模式是将题分为A、B、C类,总结出相应的解题套路,做题时就用这些套路去套。如果你的套路足够多,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还不能举一反三。
但,如果你学习各种公式、定理时,能够养成追根溯源的思维习惯
更注重公式来源而非公式本身、解题套路,最开始可能不适应,久而久之就能举一反三,学习效率反而倍增。
3、常识思维习惯
进入中学,同学们一头扎进题海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麻木。什么是麻木?
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思维过程是:首先判断“这道题学过”
然后开始检索记忆库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做,老师上课是怎么讲解这种题的,就是不跟实际生活挂钩,只为解题而解题。
于是,不管符不符合实际,都拿着记忆中的思路去套
结果往往得出一些看起来明显不靠谱的答案,但因为自己的解题过程、结算步骤经检查都没问题,因此对这个明显不靠谱的答案浑然不觉。
做题的同时还要养成一个习惯性的反问:“这科学吗?符合实际吗?”
当你这样问的时候,你就会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分析这个答案是否靠谱。
其实做选择题时,很多“不靠谱”的答案,只要你具备这种思考习惯就可以轻松排除掉,根本犯不着在草稿纸上绞尽脑汁地算计。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促进我们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力,让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4、深度阅读
上了高中一定要锻炼的一项技能就是“阅读能力”
这个“阅读能力”不再是过去你能阅读多少字的文章,能读得多少知识,阅读速度有多快。
更准确的说,是你接受并且吸纳知识的能力。
是你能通过阅读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过去的阅读重在获得新知,而高中阶段重在训练思考能力。
还要改变过去被动接受信息式的阅读方式,改成“带着问题去经典中找答案”的阅读习惯。
才能让你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深度真正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大学的学习以及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在最后
高强度的学习,高压力的竞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高中学习轻松不少。
不论是在高一还是高三。
直到在我带的学生们身上,我也清晰的看到
好的学习习惯是如何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高考很重要。你要把高考当作一场可能改变人生的一场考试
但你也要相信,即使没有这次高考,你也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临近高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休息,保持好精神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去熬夜学习。这段时间临近高考,很多考生和家长也非常紧张,特别在疫情影响之下,大家都比较关心考生的状态和高考的安排。其实有专家指出,在临近高考的这几天,家长不应该再让孩子保持长时间的学习,而是应该调整,作息时间,确保自己的精神状态良好。
睡眠时间非常重要,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精神状态就会受到影响。
其实家长应该要知道,经历过漫长整个高三高压学习之下,考生的精神已经很紧绷了,尤其是临近高考这段时间,外界给予的压力会更加大。所以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许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已经养成了晚睡早起的习惯,但高考前几天,休息时间一定要确保足够,让考生有一个充足的时间恢复体力。
确保家庭环境处于和谐氛围之下。
除了学校,考生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自己家了,所以这段时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确保和谐。尤其是父母不要在这个时候选择吵架,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家长也不要表现出一种过度焦虑的情绪。这个时候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家长呈现焦虑的情绪,孩子马上就会感知到,最后这种焦虑情绪就会传导到孩子身上。
制定一个完善的考试方案。
首先家长应该带孩子先去看看考场,确保自己熟悉去考场的路。同时让孩子率先熟悉考场环境,这样就能就不会有陌生感。然后就是家长提前准备好,考试那几天,孩子的作息时间和饮食安排,不要临时出乱子。家长也应该提前了解考试那几天的天气,如果太热,就应该准备足够多冷饮,如果下大雨,就应该准备雨伞,避免天气影响到考生的出行。其实对于考生来说迟早会有这么一天,也不应该太过于焦虑,要把高考当作一次普通模拟考去准备,这样才能将自己所有的水平发挥出来,也不要对自己缺乏信心。提前考察考场。
提前踩点考场时非常有必要的,确定好考试当天去考场的方式,是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父母开车送达,亦或是打车前往,确定好前往方式后,确认使用该方式从家里到考场的时间,当天去考场时提前预留一定时间,以免因为某些事造成时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