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题计算量不小,数字不简单,但题中选择了等边三角形降低难度,结合圆锥曲线的计算技巧,作为填空压轴不过分
1-6,9-10,13-15都常规,可能有学生忘记互质的概念了第7题拆成3个构造函数比较大小,随便拿一个放在这个位置还差不多,本题题量太大。第八题符合单选压轴身份,立几 导数第11题在合理难度和计算量范围内,把抛物线问题当成函数问题做,结合导数、解析几何中的韦达定理,会简单一点。注意选项B提供了k的范围可用于CD第12题很抽象,很创新,结合导数刻画函数对称性,好题!第16题计算量不小,数字不简单,但题中选择了等边三角形降低难度,结合圆锥曲线的计算技巧,作为填空压轴不过分大题除了17(1)和20(1),基本没有送分题了,每道题都是在原有题号难度的基础上拔高一截,甚至题中有些条件让刚经历过小题洗礼的学生彻底躺下了。17题数列难度尚可,第一小问戏份比较足,第二小问水到渠成。18题题干中的条件不常见,增加了本题难度门槛,第二小问比较复杂,反复变形,大部分学生倒在这里,做后面大题便没了信心。19题第一小问难度不大,却不常见,学生看不到证明就会觉得题目难。第二小问对BC⊥面ABB1A1的证明是道坎,过于执着的学生有可能没再往下动笔,此处忽略证明放弃步骤分是上策。20题第一小题送分不说,第二小题可能是压死中等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期待概率统计题送分的,结果不仅没送分,题目都读不懂。第二小题两个小问有点头重脚轻。有了前面20道题的铺垫,最后两道题的难度还用猜吗?21题第一问起的就比较高,好在题目常规,暴算即可,有计算技巧的同学这里可以发挥一下。第二小问思路较难,想不到结合倾斜角和斜率,计算也不少。如果一道圆锥曲线题思路和计算兼具难度,那很难了。22题是一道好题,属于常见模型,之前也出现过。题目的设计不怪不偏,加入隐零点(试根证单调)和跨阶同构两个考点,符合压轴题人设。本题重点考察学生基本功和灵活性,个人认为比去年极值点偏移更好,能够让学霸看到拿满分的希望,是道好题。整体来说,难度的确大,属于每道题都难了一些,少部分题目费时间看不懂没见过,大部分题目还是平时经常在练的。不过从今年高三学生的遭遇(江苏很多高三考前2个月封闭集训,家长都看不到)来看,今年这一届孩子真惨。虽说我难人也难,但是这考试体验也太差了,让孩子们还怎么考后面的试,还怎么过后面等分数的十来天
忘了图什么样了但大体过程我还想着,可能描述的不是很明白。题做过去很久了。 圆移动后那个圆心角对应的弧长等于2,看看图就能看出来。 α=l/r =2/1=2。 所以圆心角的弧度是2,再做过圆心平行于X轴的辅助线,那么上面那个小角的度数是(2-π/2),则P点的横坐标是2-cos(2-π2)化简得横坐标是2-sin2, 纵坐标是1 sin(2-π2)化简得纵坐标是1-cos2。 答案就是(2-sin2,1-cos2)
高考数学选填要用45分钟。填选时间:
填选时间要看自己做题习惯,曾经一位北大学姐说过数学填空选择用45分钟最合适。因为平常基础比较好一点,所以从高考前两个月开始,基本每次考试选填都是十五分钟(选填的最后一题都先不做),高考也是然后从17题到20题,平均每道题就是十二三分钟,具体可以看题目难易程度分配,反正总共45到55分钟。
然后就开始做选修,选修也是十分钟左右,具体也是看题目难易程度,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最后21,22题最少要留25分钟,然后检查一遍之前做上的(5-10分钟),检查完之后,剩下的时间做12,16。2022年新高考数学难度分析:
绝对难度不一定高,但是攻击性很强,体现在平均分上不会很好看选填以及前几个大题都比正常年份偏难,后面三个大题反而偏简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做不到这些题的,对他们来讲这份卷子就很难。选填和前几道大题的共同点就是都很奇特(甚至后面三个大题也有点),给的感觉就是“22道题,每道题都想创新,结果出了一份这么创的试卷”。
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讲,每道题都很奇妙是很有毁灭性的,并没有哪一道题真的很难,但是就是会在某一道题(而且很有可能不止一道)上卡住,把自己节奏全部打乱。这份卷子可能代表着数学刷题就能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另外这份卷子没有送分题了,对考生在考场上的自信心也是很大打击,所以更难发挥出水平。其实最开始说哀嚎已经是说得很轻了,真实情况是考完试校园里死一样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