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看你复习的咋样了,如果已经胸有成竹,随便拿出一套模拟题都能答对个80%以上,那么你爱玩多长时间玩多长时间,随便,只要高考能发挥你正常的水平就行了。
但是如果你没那个本事,随便拿出一套题中的任何一道题都是似曾相识,或者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那你还玩什么电脑,麻溜的回去看你的书得了。
玩电脑这个事儿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当初我高三的时候,好像、大概、可能,每天都得玩两个小时左右吧,周末的时候应该玩的更多一些,虽然我不是胸有成竹,不过也是有了竹笋了,而且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虽然控制的没有那么完美,但是还好,最终的结果是可以让人接受的,我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我想进的大学。如果我现在还是高三的学生,那么我一定不能这么理直气壮的在这里说个没完。毕竟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怎么有资格去说别人呢。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建议还是没有变的,该复习 的时候就好好复习得了,人生那么漫长,而高考可能每个人一辈子只有这一次,如果你因为某一天玩游戏而丢了一分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你会不会后悔?会不会闹心?会不会自责?
每当你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游戏的时候,不妨就这么想一想,说不定你就可以管住自己的手了,复习这个事儿就是题海茫茫啊,而考试只有那么几道题,你怎么知道现在看的这道就不是高考要考的那一道呢?有了这样的危机意识我估计你就没心思想一天玩多久电脑这个问题了。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重要的转折点与里程碑,高考结束及初入大学,无疑是人生中重要的转变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悟,都值得回味与分享。
理想情况下,高考结束后,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充裕的假期时间。这段时间里,可以做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1. 一场由心的旅行。和好友一起去新的城市或乡间游玩, widening 眼界,放松心情。
2.跟随兴趣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展开深度学习,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
3.较长时间的运动锻炼。通过跑步、骑行、游泳等来舒缓长期学习的压力,锻炼身体。
4.家人朋友聚会。高考结束后可以找机会和久违的家人朋友见面,一起聊天唠嗑,感情会更加深厚。
5.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或兼职工作,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更多社会人情,锻炼独立能力。
6.思考人生规划。该阶段转入新生活,有机会可以再度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发展方向,培养清晰的人生目标。
高考后,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尽情地体验与尝试,都值得学生好好去把握与利用。这不仅影响着今后在大学的生活状态,也定会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经历财富。每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高考结束后,面对着常常的假期,很多考生会选择好好的放松一下,只是在这放松的时候也要有节制,万不可过度放松,引出问题。 高考结束,并不是想象中“如释重负”的开始。一方面,只要成绩没有公布,一部分考生就总是惴惴不安。这段时间各种告别聚会也纷至沓来,交织在复杂的情绪中,毕业生们可能面对着各种心理和身体问题的“暗袭”。过分放松引发身心紊乱一走出高考考场,很多考生就迫不及待地抛开书本,要么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不眠不休,要么整日忙于和同学聚会,喝酒唱歌不亦乐乎。这并不是合适的放松方法。心理咨询师芳子表示,高考给考生很大压力,考后他们的确需要休息和放松。有些考生从长期紧张的学习中突然放松开来,整日沉迷于网吧、同学聚会和KTV等场合,会引起过度兴奋和情绪激动等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生物钟紊乱、晚上睡不着觉。放松不等于放纵,过度的放松可能引发身心紊乱,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专家建议,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适当干预孩子的日程安排,提出合理的建议,在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千万不能抱着“孩子很累,要好好犒劳”等想法,整天大鱼大肉、暴饮暴食,这样对孩子的身体和成长都极为不利。过度忧虑导致抑郁病症高考结束后,有些发挥失常的考生会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发挥正常的考生也会感到焦虑:自己能考多少分?能不能上线?能不能被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录取?这种预期性焦虑可能会一直持续到高考成绩公布。心理咨询师介绍,有些考生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在高考之后就会产生意志消沉、自卑压抑、后悔自责等不良情绪,有的甚至会不停地抱怨自己,从而极度悲伤,甚至不想见任何人。这种忧虑心理严重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抑郁症。这类考生的家长应当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调节,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不要一味地指责。高考过后考生如何调整生活状态 考生有预期型焦虑倾向也很正常。但如果发展到有失眠、乏力、没精神、食欲减退等症状,就要试着调节情绪,最好找同龄人交流,比如同学之间相互安慰。如果还没有改善,就得及时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