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 [ gāo zhòng ]〈动〉旧指科举考试中选,现也用于指考上高等学校。
举例:在这期间他还高中状元,一路仕途坦顺,以文才武略为皇帝屡建奇功平定四方,最终拜相封侯。
2、及第 [ jí dì ]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引证:唐·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翻译:之后的两年,所有和他一块科举应试中选的人,都非常有名声。3、登第 [ dēng dì ] 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引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编修之职。”
翻译:年轻的时候就在科举中录取,被封了翰林编修的职位。
4、登科 [ dēng kē ]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引证:清·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翻译:儿子九岁的时候,父亲在科举中被录取。
5、高第 [ gāo dì ] 常指科举中式。引证: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尽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怅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翻译:如果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亲,就会笑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有一天中了科举,大家又会后悔,怨自己当时没长眼睛,感叹女儿没有这份福气。
录取通知书是送到家里的,一般录取通知书都是采用全国统一的中国邮政EMS快递,基本可以全国范围覆盖,是由高校统一发放表示同意该考生进入该校就读的一种通知文书。
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特快快递到学生的手中。录取通知书上一般须注明录取人姓名、身份证编号、高考考号、录取批次、科类、录取专业、报到注册时间、加盖录取高校公章。还须注明“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字样。相关说明
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明阮大城的《燕子笺·放榜》里的这句话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劳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录取通知书的事情。
古人收到捷报之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可以让来访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奖状一般。从这个细小的细节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如何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几乎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录取通知书 (文书类型)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