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考试,每年关于高考的话题也会经常冲上热搜。高考是绝对公平的,而且考试过程中的规定也很多。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国家对于这项考试的规定也在不断完善中的。在前几年,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允许提前交卷的。但是在近几年,有的省份已经开始不允许学生提前交卷了,即使你考完了,提前交卷也是不允许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作弊事件的发生。在考试过程中,考试主管部门最怕发生的事情就是学生作弊了。如果有学生提前交卷,在理论上是有可能传递答案或者考试信息的,所以就造成了考试的不公平性,虽然这样的概率不大。以前学生即使提前交卷了,也要待在固定的休息室里,不允许乱跑。而如今有些省份直接不允许考生提前交卷,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作弊事件的发生,更好的维持考场的秩序。
是为了防止影响其他考生的心态。有人提前交卷,对于正在答题的考生来说也是一种干扰。答题的考生会认为有人比自己做得快,而自己还没有写完,是不是就落后了,心态会崩。而且有考生交卷子,监考老师也需要清点卷子,可能会发出一些声响。对于正在做考试题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干扰。
禁止考生提前交卷,也是为了防止监考老师分散注意力。监考老师在监考的时候任务也是很重的,要看着一大群的考生。这时候再有人提前交卷,势必会浪费注意力在收卷子上面。如果趁这个时候有考生作弊,也是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所以直接禁止考生提前交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集中监考老师的注意力。
1 语文主观性强,不易估分和其他科目相比,语文的主观性强。不像数学理科类考题,不会做就一点也无法动笔。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只要答对了关键点,不需要特别明确的答案就能得分,作文也是如此,只要写满800字,不走题,基本上也能达到平均分数线。语文做完之后,很难估分,大部分考生却有一种考得还不错的感觉,这有助于她们放松,积极应对接下来的考试。2 考试时间和学生状态决定语文的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综合科目也是两个半小时,数学和英语只需要两个小时,所以考试时间长的科目放在上午更合适。而语文比综合科目在地位上更重要,自然要放在开门第一考。还有一个原因,上午逻辑思维比下午弱,下午大脑更活跃,所以高考先考语文也是比较科学的。3 突显对语文的重视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承载了中国近五千来的历史文化,在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将语文放在高考第一科目,说明了对她的高度重视,这是必然的。不仅作为母语,语文受到重视,在学习考试阶段,语文更是举足轻重。为什么很多同学的理解力不行,就是因为没有把语文掌握好,导致题目读不懂,自然不会做题。语文不是呆板的科目,平日里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最多只能提前30分钟交卷离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
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