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5年:体育科目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纲要》。这份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科目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这意味着,高中生必须参加体育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合格的成绩才能参加高考。
二、1992年:体育加分政策开始实施
199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普通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成绩加分的规定》。这份规定明确规定,高中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获得一定的体育加分。体育加分的分值根据不同的比赛项目和成绩而定,最高可达到20分。
三、2002年: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这份规定明确规定,高中生的体育成绩将计入高考总分。具体来说,高中生的体育成绩占高考总分的10%。
四、2014年:体育成绩计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份意见明确规定,高中生的体育成绩将计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具体来说,高中生的体育成绩占综合素质评价的10%。
五、2021年:高中新课程体育课程改革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这份方案对高中体育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具体来说,新课程方案将高中体育课程分为“健康体育”、“竞技体育”和“文化体育”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
体育2023年正式纳入高考。从2023年1月1日开始, 高考正式将体育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开始苦恼高中新生,2023年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将进行体育高考。 每年8月8日国民健身日宣传周。学校将举行活动,并且不能占用体育课,学校必须充分开设整个体育课,以免占用体育课。这意味着体育老师不会再生病了。
考试时间这次高考体育主要是合格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 ),合格考试时间将在高中阶段相应课程教育任务结束时进行,第一次考试将在高一学期期末进行,在高三学期期末完成。在一些大城市,体育方案的公布已经开始,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因此这将是今后的趋势。体育法相关规定:第二十五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第二十六条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
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时,组织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九条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科目考核,应当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
体育高考从哪一届开始 从哪年开始2022-11-06 11:36:36文/李文源体育高考从2023年开始,2023年开始,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但也并没有明确体育考试的成绩要纳入高考,所以不能说高考必须考体育。体育影响高中毕业和高校录取,是肯定的!目前,已经有北京、广东、贵州、福建、江苏等多省均发布明确通知,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体育高考从哪年开始体育纳入高考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所以体育高考是从2023届入学的高一生开始的。体育影响高中毕业和高校录取,是肯定的!目前,已经有北京、广东、贵州、福建、江苏等多省均发布明确通知,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并且明确,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是学生毕业重要依据,是高考录取重要参考,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体育与健康科目成绩一并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体育高考改革方案新修订的体育法,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体育法在第三章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中,明确: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实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学校必须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 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 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应当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 体育运动会;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其中,第二十九条: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的体育科目考核,应当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所以,有不少人解读为:高考必须考体育。但很明显,原文中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其实不是高考。官方解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种类型。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合格考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中阶段相应课程教学任务结束时进行,首次考试安排在高一下学期末进行,高三上学期末完成。选择性考试,也就是新高考选科,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选择性考试自2025年起实施,每年组织1次,时间紧随全国统一高考之后进行。所以,就算2023年开始,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但也并没有明确体育考试的成绩要纳入高考,所以不能说高考必须考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