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高考:语文(150分),文科数学(150分),英语(150分),文综(政治,历史,地理,一科100分,合计300分)总分750分。

广东高考理综,2014广东高考理综

理科高考:语文(150分),理科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物理,化学,生物,一科100分,合计300分)总分750分。关于公布2021年拟在广东省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的说明

一、本次公布内容为2021年拟在广东省招生的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

二、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由普通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3 1 2模式)》,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要求自主确定。因培养要求不同,相同专业(类)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

三、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分为首选科目要求和再选科目要求。首选科目要求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确定;再选科目要求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确定。

四、首选科目要求包括仅物理、仅历史、物理或历史均可3种。

“仅物理”,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可报考,且相关专业(类)只在物理类别下安排招生计划。

“仅历史”,表示首选科目为历史的考生才可报考,且相关专业(类)只在历史类别下安排招生计划。

“物理或历史均可”,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均可报考,且高校要统筹相关专业(类)在物理、历史类别下分别安排招生计划。

2014广东高考理综

广东高考理科总分数满分是750分。《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语文、数学、外语的满分值各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满分值各为300分。7月14日晚,随着我省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结束,省招生办对高分优先投档线上考生进行正式投档,比预定日程提前,共投出考生87613人,文科17990人,理科69623人。从进档考生总量来看,今年我省本科批次高分优先投档线上投出的考生数量比上年增加两万多,反映出考生志愿填报更加合理,院校生源更加充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高水平大学深受考生青睐,投档分数高。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院校考生报考踊跃,考生一次投档即满档。特别是名校投档分数远超高分优先投档线,其中文、理科投档线,清华大学分别为658分、679分,北京大学分别为652分、679分,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为649分、676分,中国人民大学分别为637分、654分,复旦大学分别为636分、675分,浙江大学分别为631分、663分等,基本都超出高分优先投档线一百多分。生源情况理想,有相当部分高校模拟投档预测生源时就提出增加计划录取高分考生。

2013广东高考理综

(1)①求P1与P2的刚碰完的共同速度V1是与P无关的(因为P是质点且在P1与P2的接触点,因为碰撞完成是瞬间发生并瞬间完成的,碰撞瞬间P无法给予P2动能,如果P在另一端就要考虑P的存在了,因为碰撞完成是瞬间发生并瞬间完成的,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②由于碰撞完成后,P1与P2是粘在一起的,并最终P停留在A处,因此3者相对静止有共同的速度V2。根据动量守恒:开始时是P1与P的动量(速度V0),结束时是3者共同的动量(速度V2),又P1、P2质量均为m,P质量为2m,因此可得出:(m 2m)V0=(m 2m m)V2,即3mV0=4mV2化简得V2=3/4V0。【同样也可以以碰撞刚发生并瞬间完成时为开始计算动量:mV1 2mV0=4mV2,再根据V1=1/2V0,同样可得V2=3/4V0。】第一大问主要考动量守恒的应用。

(2)①(网页中的答案表达不是太直接)这第二大问就该用到动能守恒了。以碰撞刚开始物质P开始向P2上运动为开始,此时的动能为:(2m)V0 (m m)V1,最后三者速度为V2的时候动能:(2m m m)V2,但是这两者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P对P1与P2的粘合体做了2次功:2mgμ*2(L x)【P由A点开始朝B运动,到经弹簧的反弹又回到A点,共计2次,之所以是2次就是弹簧的特性了,压缩做一次反弹一次。反弹可以看做是弹簧主动做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压缩的的动能并没有完全消化掉P带来的动能,随后化作弹簧的势能推动P给P1P2的粘合体一个反作用力。注意:题目中P最后回到A点,这个不是绝对的,因为μ的存在,μ如果过大,可能P就到不了B,反之则又回到P1上】。所以(2m)V0 (m m)V1=(2m m m)V2 2mgμ*2(L x),最终计算得x=V0/(32gμ)-L。②由于弹簧没有达到最大承受能力,弹簧的势能就是P对弹簧做功总数(2mgμ*2(L x))的一半,即2mgμ*(L x)=Ep,再根据上面的关系带入最后求得答案,答案中尽量用已知数表示,不要用前面让你求的数x、L、V1、V2来表示。这第二大问靠的是动能守恒的应用。网页答案解析中速度V3可以不用去考虑,如果想想透整个过程可以用上。

【做此类题目时,由于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此时可以把最终速度想象成零更容易理解一些。】10年没碰物理题目了,辛苦了老半天,给点分吧,呵呵。^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