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详细解读如下:

新高考政策解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改革政策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强化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综合素质评价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综合录取”。新高考改革最终的目标是使高考成为一种全面的、多元化的选拔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中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在新高考改革政策下,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展示和认证方式。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成绩、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创新创业等方面,旨在全面、客观、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高水平考试”)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高中学科学习成果的标准化考试,也是高中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依据。高水平考试的科目、范围和难度与高中教育课程相适应,考试内容贴近实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高水平考试,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也可以为自己的升学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政策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目标。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实施将对高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使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把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把它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用正方形的纸折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教学时先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通过操作、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交流验证等活动,得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对求解的过程进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各方面知识的联系,经历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要切忌由教师全盘端出,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更多类似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相关背景,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2、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理解事物,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从数学角度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探索其中的规律,进一步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如学习了一次函数后,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与出租车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诸如,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等等,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

3、通过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也可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案例,并互相交流。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中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给学生介绍医学诊断上的一个重要仪器“CT”,它应用的就是一种与“截几何体”类似的仪器和方法。在学习了统计中的众数、中数、平均数、频率等概念之后,教师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调查、收集本市去年的气温变化数据,这就需要学生自行分工收集资料,对去年每月的气温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和频率分布表,并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表述,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4、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机会

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合理的进货建议。又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之后,让学生利用全等测距离;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之后,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测量校园内旗杆或楼房的高度等。无论那种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首先从事物中明确需要研究那些因素,如何获取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去具体搜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学生得出基本结论和建议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修改自己的结论和建议。

5、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不同的教学媒体,包括模型、挂图、投影片、录音(像)

带、电脑软件等,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借助新技术去学习数学,解决现实的问题,避免大量繁杂的机械性操作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自信心、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在数学学习与应用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6、编制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也可适当地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题,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与学习的乐趣,顺利的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概率知识后,可给学生编制这样一个题目:

我们本地有一个习俗,吃年夜饭时,谁吃到包有钱币的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顺顺当当,红运当头。有钱币的饺子只有一只,否则就不灵了。今年外婆来我家过年,她在60只饺子中的1只里放了钱币,并给每人盛了15只,结果爸爸、妈妈和外婆都没有吃到钱币,被外婆称之为“宝贝”的我却吃到了。 请根据上述信息,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游戏具有公平性,吃一只饺子能吃到钱币的概率是多少?“我”能吃到钱币的概率又是多少?

(2)事后“我”了解到:之所以“我”能吃到钱币,是因为外婆做了手脚,在此前提下,求“我”吃第一只饺子有钱币的概率是多少?并设想和简要分析外婆做手脚的方法。

(3)还是4个人共吃60只饺子,且只有1只中有钱币,请你设计一个办法,能使妈妈和外婆吃到钱币的概率都为三分之一。 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不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在这种亲切自然的问题情景中学生会产生求解的欲望,感受到游戏、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数学学问,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我们应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数学这一瓢,灌溉学生求知的心田,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在乐趣中以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通过数学的应用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数学,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不断强化,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川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2017。

按照教育部部署,备受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在2014年出台,我省也将在秋季开学前公布新高考方案。《意见》明确2017年前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前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意味着,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开始执行新高考方案。

从2014年起,我省将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的政策。《意见》提出

我省将科学设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内容,增强考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程序及其办法,确保更加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发展水平。义务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也将改革。我省将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改变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做法。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自主招生,在高职单招和对口招生部分专业试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四川:2017年前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