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指高中考大学。

高考的概念,高考名词解释

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由教育部统一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

考试日期为每年6月7日、8日(部分地区含6月9日),各省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得文凭学历的唯一途径,还有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所取得学历都是国家认可的学历。

高考的录取方式

高考的录取方式采用网上录取,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2个批次,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

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截至2015年,绝大部分省份取消三本批次,将三本与专科进行合并。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教育部研究建立现任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计划2014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优质学校每年需有不低于10%的教师交流轮岗,校长、副校长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也要交流轮岗。目前各省市都在制定相应的轮岗规定。

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让大家先看一个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抛开适龄考生当年出生人口的影响,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和高考录取人数都在稳步增长。从大的层面来看,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路上稳步前进,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公民文化水平提高,大国崛起之兆。

从个人角度来说,录取率的提高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有机会通过系统的学习提升自我。与此这一现象不可避免的拉低了大学的含金量,大学生再也不是物以稀为贵的天之骄子,高考也不再是鲤鱼拼命要跃的龙门了,通过高考上大学,正在普及化,甚至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学也会成为义务教育。再配合日常人们议论纷纷的“大学毕业即失业”、“读书无用论”等论调,很多人会轻视高考,甚至放弃高考,早早的步入社会。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没有人们想的这么乐观。高考,正处于它最好的年代,但也是最坏的年代。

如果说高考是一条被不断拓宽的人生道路,那么到了最后人人都将直接或间接的走在这条路上,但是这条路并不只是一条车道,其中有快车道,有慢车道。

而很不幸,只要了解一下近年重点大学的录取人数,我们就会发现这部分数据并没有大幅增加,有的重点大学招生人数甚至在减少,这恰恰说明了被拓宽的仅仅是慢车道,快车道并没有拓宽,高考放大了结果范围,但是可以称之为优质结果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并且伴随着优质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聚集,快车道还加上了护栏。

作为普通人,你既没有的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量的财富,要实现人生快速前进,加入快车道,其竞争压力是在增大的。

万万不可被表面的欣欣向荣所迷惑,被动的等待路修到自己脚下,真到了那个时候,你面临的可能是淘汰!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高考对普通人来说,依旧是改变人生的机会,只不过追求的目标不在是是上大学,而是变成优中取优,要上重点大学了!

并且只有努力参加高考,上好的大学,你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到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登高望远,脱离原生环境的局限,实现阶级的跨越,在人生道路上完成超车。

高考名词解释

、B、C 3个平行院校志愿,在专科各批次中分别填报A、B、C、D、E 5个平行院校志愿。各院校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每个院校志愿下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志愿。平行志愿的填报时间分别是第一阶段6月28日至7月1日;,省招办将向社会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专业及人数,由市、县(市、区)招办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组织未被录取的考生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在“征求平行院校志愿”中,考生还可填报3个院校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其他院校志愿。省招办将按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再次投档。

征求平行志愿的填报时间是在录取过程中每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