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笑我傻笑我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多得是,干嘛为了一本书而沉醉?,我爱书,我就是爱书。以至于只要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我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陷进了这个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三地理 笔记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1 一、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自然灾害)、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种植 历史、工业基础等。 以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 注意:一般而言,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方具有地形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或有灌溉水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等有利条件。但就气候而言,降水多的低纬地区往往具有水热条件好的优势,降水少的地方往往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分析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华北: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黄土高原、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脉:森林锐减。 洞庭湖、三江平原等:湿地减少。 我国不同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北方:旱涝、寒潮、沙尘暴、大风等; 南方:旱涝、台风、暴雨等; 西南:旱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决定性条件。如我国西北地区。 ● 纬度高,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夏季炎热干燥或全年降水少,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高原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有利:地形平坦,利于耕种;不利:不利于排水,易涝。 ● 土壤影响农业产量: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山地地区,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较低。 ●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改粮食作物为种植花卉、蔬菜、瓜果,发展乳畜业等,主导因素是市场。 ●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发展科技,培育良种;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破坏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的 措施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单产;培育良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2 第二讲 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2、区位条件: 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有喜食稻米的习惯,需求量大。不利:季风气候,旱涝频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3、生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 2、作物:小麦、玉米(旱作作物) 3、区位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发达国家)。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2、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给我们的启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 四、乳畜业 1、分布:西欧、新西兰、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阔;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3、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混合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当) 1、典例: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2、生产对象:种植小麦和牧羊; 3、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安排农作时间;对市场的适应性性强。 4、我国的混合农业典例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3 第三讲 工业区位选择 (二)工业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农业基础。 环境条件: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 以上海或长三角工业发展条件为例: 有利:临江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工农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不利: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还具有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经济腹地狭小等劣势。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都具有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等共性问题。此外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西北地区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4 第四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即投入—产出的联系,如老工业区); 空间上的联系(即共用基础设施,我国许多经济开发区就是这种情况) 2、工业集聚: 意义:①共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③降低运费和能耗 ④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二、工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1、目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市场等),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有利于缓解原工业区的用地紧张,减轻环境污染。 2、扩散规律:发达地区往往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欠发达地区,保留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3、产业转移 (1)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 (2)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3)影响:(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对迁入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和基础 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迁出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缓解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有可能导致 失业率上升,影响短时经济发展。(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主要有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廉价劳动力、资源等。 ● 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入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地价低;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环境承载力强;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大;政策支持。 三、传统工业区 (一)德国鲁尔区 (1) 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 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发展的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产能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5)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更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品牌;拓宽市场。 (三)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的描述: 资源的种类、资源的数量(储量)、资源的分布(分布广或者分布集中,集中在哪里?)等。 例:我国南方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 (四)资源开发条件(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时注意区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资源储量:可从--资源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好坏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据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3)交通条件:是否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4)资金、技术条件:可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分析。 四、新工业区 1、意大利新工业区(轻工业,劳动力导向型)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2、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技术导向型) (1)有利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军事订货(特殊条件)。 ●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布局条件:靠近高等院校,人才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0高考地理答题规律与方法 ★ 高三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地理高中知识点归纳 ★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精选 ★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复习方法总结介绍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

高考地理笔记,高中地理常识500条

高中地理常识500条

一.《地球》

1、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并列的"河外星系")——总星系("可视宇宙")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金锁链条件)。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如图)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相当于时间4分钟.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我国从西到东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区。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即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世界时 8小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8、昼长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1)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

(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划分:以“四立”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2)欧美的划分:以“二分二至” 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3)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12、1、2月—冬季。

(4)按气候含义划分:候平均温(即连续5天的平均温): ≥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

23、典型的季节现象

高三了地理很差怎么补

高三地理补习方法:

1、把课本好好看一看,真的看懂。必修一的核心地图是要自己掌握的,同时理解课本。

2、关注较好的试题答案逻辑。靠平时学习就弄明白知识的逻辑,而非死记硬背,同时研究比较好的试题的答案,学习其答题思维。

3、请教自己的老师、同学。单打独斗很困难,建议请教老师和同学。相关问题答题技巧:

1、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