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时间表如下:
3 1 2高考科目时间一般安排在6月7/8/9日。6月7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6月8日上午,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考试,下午考外语。6月9日是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再选4个科目的考试,考生根据自己选报名的科目参加考试。
13 1 2高考科目时间具体怎么安排6月7日
9:00-11:30 语文
15:00-17:00 数学
6月8日
9:00-10:15 物理/历史
15:00-17:00 外语
6月9日
8:30-9:45 化学;11:00-12:15 地理
14:30-15:45 思想政治;17:00-18:15 生物学2新高考3 1 2改革方案“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
再选科目保障机制是指,在实施新高考方案(“3 1 2”模式)过程中,经充分论证,确定再选科目的保障比例。当某一再选科目考生实考人数占总实考人数的比例低于保障比例时,启动再选科目保障机制,依照保障比例计算该科目的保障基数进行赋分。
建立再选科目保障机制的目标是,促进考生自主选科与国家人才需要和高校选拔要求更加匹配。其原则是“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二是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才和人才培养,三是有利于普通高中教育健康生态的形成,四是有利于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一方面,各普通高中学校制定的选科指导方案,要在积极挖掘学校现有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尽可能提供更多选考组合类型供学生自主充分选择,做到愿选尽选、应教尽教;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加强监督,强化过程管理,设立举报名投诉电话,对违规操作的学校和个人严肃问责。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是高校在招生录取时的重要参考。
特别是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类型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考生综合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依据考生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
新高考学考时间安排
新高考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语文 09:00-11:30 6月7日
数学 15:00-17:00 6月7日
物理/历史 09:00-10:15 6月8日
外语(含听力) 15:00-17:00 6月8日
化学 08:30-09:45 6月9日
地理 11:00-12:15 6月9日
思想政治 14:30-15:45 6月9日
生物学 17:00-18:15 6月9日 新高考和老高考的区别:
1.考试科目不同
新高考模式是“3 1 2”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在物理、历史中选择一门,“2”为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再选择两门。
2.考试分值不同
新高考方案中六门学科均以分数形式呈现,均计入总分,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选一在物理或历史中选一门分值为100分,选二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再选两门,每门分值100分。总分750分。
3.考试试卷不同
原高考是文理不同卷;新高考方案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不分文理。
新高考学考时间陕西
陕西2024年高考是新高考,详细介绍如下:
一、背景介绍:新高考是根据国家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标是推动中国教育向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传统的高考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新高考则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并通过对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加公平地选拔人才。
二、评价指标的改变:新高考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改变上。传统的高考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而新高考则引入了多元评价的概念,包括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通过综合考核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学科组合的灵活性:新高考对学科组合也提出了更大的灵活性要求。传统的高考学科组合相对固定,学生需要选择三门主科进行考试。
而新高考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进行合理的组合。学生可以选择主科、选考科目以及其他补充科目,更好地体现了个性化发展的理念。
四、高校招生方式的改革:新高考改革还涉及到高校招生方式的改革。传统的高考招生主要依靠分数来选拔学生,而新高考则强调综合素质和个人成就的评价。
在录取时,高校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及其他加分项,如体育特长、社会实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五、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新高考的推行将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它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它增加了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新高考改革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学录取制度的优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