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
点评
今年的浙江的数学试题选择题难度不大,填空题继续采用多空设问的形式,在其中穿插数学文化知识等考点,紧扣考纲,其中17题考查函数与绝对值问题,有一定难度。22题还是以数列作为压轴题,分布设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拿分,有较好的区分度。与去年相比,题型变化不大,还是要注重通法通性的训练。
top 2
江苏卷
点评
今年的江苏的数学试题仍秉承“原创为主,试题紧扣教材,学生做起来有一种亲近感,具有“上手容易”的特点,有利于考生发挥真实的水平。部分题目综合性稍大了一些,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常见的。
top 3
上海卷
点评
上海卷今年数学试卷不分文理,考查学生数学素养及应用能力成为试卷的亮点,体现“教考一致”的导向作用。上海卷压轴题目较难,解析几何题目计算量很大,增加了学生得分难度;21题函数大题考察函数性质与充要条件,难度依然较大,要求要求思维能力。
top 4
全国Ⅱ卷
使用省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海南
点评:
今年考试的出题风格与之前几年相比变化不大,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加入了一些创新的元素,以此来检验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公式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试卷中一些题目题干的叙述方式比较新颖,这也突出体现了考纲中对于“数学文化”的考查要求。
top 5
全国Ⅰ卷
使用省份: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
点评:
2017年全国Ⅰ卷从总体上来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选择题题目难度明显降低,解答题的灵活性较强、创新程度比较高,整张试卷计算量较大。这种题目风格也比较符合全国卷一贯的特点——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会加入一些创新元素。提高对考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是近年来全国卷较为明显的趋势。
2017上海高考数学21
考点一、状语从句中的省略 (1) 当主句主语与从句主语相同(或从句主语为it),并且从句谓语中含be动词,常将从句主语和be动词省略,构成省略形式。(2) as / than引导比较状语从句时,从句通常使用省略形式。如:He earns less than his wife (does).When _____ for his views about his teaching job, Philip said he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2012安徽)A. asking B. askedC. having asked D. to be asked解析:B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When he was asked for his views about his teaching job。考点二、动词不定式的省略(1)在主动语态中,感官动词或使役动词后接不定式作补足语时将不定式符号to省略。【考例】The director had her assistant _____ some hot dogs for the meeting.A. picked up B. picks upC. pick up D. picking up解析: Chad是使役动词,to。(2) 在同一句话或同一情景对话中,当同一动作再次出现在后面的不定式位置上时,可以只保留不定式符号to。【考例】The driver wanted to park his car near the roadside but was asked by the police _____. (2013课标1)A. not to do B. not toC. not do D. do not解析:B “在路边停车”这一动作前面已经提到,:… but was asked by the police not to park his car near the roadside.[] 句式would have done sth, should have done sth, ought to have done sth, needn’t have done sth, used to be...等省略形式为 would have, should have, ought to have, needn’t have, used to be。要保留不定式后的have或be。如:—Are you a sailor?—No, but I used to be (a sailor).so / not英语中常用so / not等来代替省略的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I’m afraid / I hope / I think / I guess / I believe / I expect / I suppose等开头的答语中,: if so / if not【考例1】—Everybody is going to climb the mountain. Can I go too, mom?—_____ Wait till you are old enough, dear. (2010全国I)A. Will you? B. Why not?C. I hope so. D. I’m afraid not.解析: D: I don’t think so. = I think not. I don’t expect so. = I expect not. 2】—The boys are not doing a good job at all, are they?—_____.A. I guess not so B. I don’t guessC. I don’t guess so D. I guess not解析:DI guess not 中的not 并不是否定动词guess的,,: (that) the boys are not doing a good job at all. , I guess not“我不这么猜想”,“我想是的”或“我看他们干得不好”。考点四、情景交际中的省略在情景对话中,常常省略大家都知道的内容或不会引起歧义的部分,只保留主干部分或关键词。【考例】—Goodbye, John. Come back again sometime.—Sure. _____. (2012四川)A. I did B. I do C. I shall D. I will解析:D。答语句意:我会的。I will后面省略了come back again sometime。倒装考点一、完全倒装(一)在here, there, now, then, away, down, in, up, off, out等副词开头的句子中(主语一般为名词,be, come, go, run等),【考例】Hearing the dog barking fiercely, away _____. (2009上海)A. fleeing the thief B. was fleeing the thiefC. the thief was fleeing D. fled the thief解析:D。句意:一听到狗叫得厉害,小偷赶紧逃走了。副词away位于句头,使用完全倒装。(二) 地点状语位于句首时,主语为名词且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如lie, stand, sit等),常使用完全倒装句式。【考例】At the meeting place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Jialing River _____, one of the ten largest cities in China.A. lies ChongqingB. Chongqing liesC. does lie ChongqingD. does Chongqing lie解析:A:At no time _____ the rules of the game. It was unfair to punish them. (2013辽宁)A. they actually brokeB. do they actually breakC. did they actually breakD. they had actually broken解析:C。at no time为否定词语,因此主句用部分倒装结构。句意:实际上他们从没有打破游戏规则。处罚他们是不公平的。(二)“only 状语”位于句首时引起的部分倒装【考例】Only with the greatest of luck _____ to escape from the rising flood waters. (2012上海)A. managed she B. she managedC. did she manage D. she did manage解析:C。句意:她最终逃脱了上涨的洪水,只是因为运气极佳。(三) 在so…that句型中,如果so引导的部分位于句首,则主句要使用部分倒装。【考例】So sudden _____ 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A. did the attack B. the attack didC. was the attack D. the attack was解析:C。句意:这次袭击非常突然以至于敌人没有时间逃跑。sudden是形容词,在句中作表语,故动词应用was。(四) as或though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置于句首时引起的部分倒装(although不能引导倒装)。其倒装句型是:表语(形容词或单个名词)/ 状语 / 谓语中的行为动词(动词原形) as / though 主语 …。【考例】Hot _____ the night air was, we slept deeply because we were so tired after the long journey. (2012陕西)A. although B. asC. while D. however解析:BHot as the night air was尽管夜晚的空气很热。(五) so / neither / nor位于句首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个人或物, so 用于肯定情况,neither / nor用于否定情况。其句型是: so / neither / nor / 系动词 / 情态动词 【考例】Bill wasn’t happy about the delay of the report by Jason, and _____.A. I was neither B. neither was IC. I was either D. either was I解析:B:1】The headmaster will not permit the change in the course, nor _____ it a thought.A. does he even give B. he even givesC. will he even give D. he will even give解析:C2】This is not my story, nor _____ the whole story. My story plays out differently.A. is there B. there isC. is it D. it is解析:C。句中it代指前面的This,nor在句中表示连续的否定。(2) neither…nor…连接并列成分,且neither和nor放于句首,前后都倒装。连接并列主语时不倒装。Neither does he work hard, nor is he interested in math.Neither he nor I am a student.(3) 表示对对方所说的话加以肯定或赞不用倒装语序,意为“的确,真的”。如 :—John is very polite. 约翰很有礼貌。—So he is. 他确实如此。(4) 当前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动作也适用于后者时,常用“so it be with sb”结构。(六) hardly…when / no sooner…than / not until等连接复合句时,如果hardly, no sooner, not until放于句首,主句使用部分倒装,从句不倒装; not only…but also连接并列分句时,如果not only放于句首, 前一个分句使用部分倒装,后一个分句不倒装。【考例1】Not until he retired from teaching three years ago _____ having a holiday abroad.A. he had considered B. had he consideredC. he considered D. did he consider解析:DNot until位于句首时,2】The computer was used in teaching. As a result, not only _____, but students becam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essons.A. saved was teachers’ energyB. was teachers’ energy savedC. teachers’ energy was savedD. was saved teachers’ energy解析:Bnot only…but also…连接并列分句,not only【考例3】—Did Linda see the traffic accident?—No, no sooner _____ than it happened.A. had she gone B. she had goneC. has she gone D. she has gone解析:Ano sooner…than句型,no sooner位于句首时,: Outside the doctor’s clinic were 20 patients. 练习题:1. —How about going for a walk?—_____ great. Let’s get going.A. Sound B. Sounding C. To sound D. Sounds2. —I didn’t go to the party yesterday.—Oh, but you _____.A. ought to B. should have C. must have D. should3. — Can you still catch the last bus?— I’m afraid _____. It left ten minutes ago.A. so B. not to C. not D. that not4. _____ word by word, needless to say, the passage will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A. If translating B. Having translated C. If translated D. To translate5. I like this red bike better than that black one, but it costs almost twice _____.A. as much B. as many C. so much D. so many6. He has been out of work for half a year. Do you know the difficulty he has _____ the family?A. supported B. supporting C. to support D. support7. It’s recommended that the plan he put forward _____ discussed at the next meeting.A. be B. would be C. was D. must be8. Mary opened the door. There _____ she had never seen before.A. a boy did stand B. a boy stood C. did a boy stand D. stood a boy9. Under the tree _____ of about ten, who was waiting for his mother to come back.A. a boy sat B. did a boy sit C. sat a boy D. a boy did sit10. I’m very sorry. _____ you are a vegetarian (吃素的人), I wouldn’t have cooked this pork for you.A. Had I known B. Did I know C. I had known D. I knew11. —Will Peter go to the party?—If Mary doesn’t go, _____.A. so will he B. neither will he C. neither he does D. so he will12. His uncle is a worker and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factory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_____ his aunt.A. So it is B. So is it with C. So is it D. So it is with13. Never in my life _____ such delicious food. Can you tell me how you cooked it?A. I have had B. had I C. have I had D. I had14. —May I have permission to leave the table?—Not until _____ their food.A. has everyone finished B. everyone has finishedC. will everyone finish D. everyone will finish15. As far as I know, not only is he interested in science, but also _____ a gift for music.A. has he B. does he have C. does have he D. he has16. It’s years since we last saw each other. So much _____ that I can hardly recognize him.A. has he changed B. he has changed C. he does change D. he changes17. Only when you have learned a lesson from failure _____ greater progress.A. can you make B. you can make C. you will make D. you make18. _____, she couldn’t work out the maths problem. So she turned to her teacher for help.A. Might she as try B. As she might try C. She might as try D. Try as she might19. The customer said that no sooner _____ the computer than it stopped working.A. he had started B. had he started C. has he started D. he started20. No matter how _____ outside, he insisted on going to the railway station to meet his friend.A. heavily was it raining B. it was raining heavilyC. heavily it was raining D. was it raining heavily21. As far as we know, Tom spends at least as much time chatting on line as he _____ his homework.A. does doing B. does C. doing D. does to do22. I’m sorry I hurt you. I didn’t mean _____.A. to do B. to C. doing D. doing so23. —Is Peter coming with us?—I hope _____. He is really interesting.A. that B. it C. not D. so24. Hardly _____ our walk when it began to rain.A. we began B. we had begun C. had we begun D. have we begun25. Mr. Black was teaching math in a college last year and he still _____ now.A. does B. do C. was D. is 参考答案及解析:1-5 DBCCA 6-10 BADCA11-15 BDCBD 16-20 AADBC 21-25 ABDCD1. D。句中省略主语。Sounds great.=It sounds great. 听起来不错。2. B。根据上句可知是谈论过去的情况,故应该用“情态动词 have done”结构。句子采用省略形式“should have”。3. C。英语中常用so / not等来代替省略的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I’m afraid not补全为:I’m afraid I can’t catch the last bus.4. C。If translated= If it is translated. 当主句主语与状语从句主语相同(或从句主语为it),并且从句谓语中含be动词,常将从句主语和be动词省略。5. A。补全句子为but it costs almost twice as much as that one. 句意为:比起那辆黑色自行车,我更喜欢这辆红色的,但是这辆是那辆的两倍价钱。6. B。此题考查句式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th. 其中in可以省略。省略介词in的常考句式还有sb spend 时间 (in) doing sth (某人花费时间做某事)。7. A。虚拟语气用在名词性从句中,should可省略。根据句意应用被动语态。8. D。由there开头的句子中,常用完全倒装。能用于这种结构的词除了be外,还有appear, seem, remain, exist, lie, stand等。9. C。作地点状语的介词短语置于句首时,句子常用完全倒装形式。句意:在树下坐着一个大约10岁的男孩。他在等他妈妈回来。10. A。在虚拟语气条件句中,若从句的谓语动词有were, had, should等词,可将if 省略,把 were, had, should 移到主语之前,采取部分倒装。句意:很抱歉。如果我当时知道你吃素的话,就不会煮猪肉给你吃了。11. B。表示前面所说的否定的情况也适合于另一个人,用“nor/neither 助动词 / 情态动词 / 系动词 主语”结构。if引导的 条件状语从句中用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将来时。12. D。当前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动作也适用于后者时,常用“so it be with sb”结构。 句意:他叔叔是个工人,在一家工厂工作了十年多了。他婶婶也是如此。13. C。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或词组如never / seldom / not / little / nowhere / hardly / in no case / in no sense / by no means等开头的句子,常用部分倒装结构。句意:我一辈子从未吃过这么美味的食品。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吗?根据句意可知,应该用现在完成时。14. B。not until 位于句首时,主句用部分倒装语序,而until引导的句子不倒装。until从句中用现在完成时代替将来完成时。补全答语为Not until everyone has finished their food may you have permission to leave the table。15. D。not only…but also…连接两个分句,且not only位于句首时,not only后面的分句倒装,but also后面的分句不倒装。句意为:据我所知,他不仅对科学感兴趣,而且对音乐也颇有天赋。16. A。在“so…that…”结构中,so及所修饰的部分置于句首时,主句用部分倒装结构。句意:我们好多年没见面了。他变化如此大以致我几乎认不出来了。17. A。only修饰状语(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等) 位于句首时,主句用部分倒装。句意为:只有当你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时,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18. D。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置于句首时,一般采用部分倒装。须将表语、状语或动词原形提前。句意:尽管她尽力了,可是她不能解出这道数学题。所以她去找老师帮忙。19. B。hardly …when…或 no sooner…than….句型中,如果hardly, no sooner放于句首,前面主句使用部分倒装,后面从句不倒装。句意:那位顾客说他刚启动这台计算机,它就不运转了。20. C。however, no matter how 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要前置,用以加强语气,该让步状语从句的主谓不倒装。句意为:不管外面下多大的雨,他也要坚持去火车站接朋友。又如:However hard the problem is, I am determined to work it out. 不管这道题有多难,我也决心将它算出来。21. A。此题考查spend 时间 (in) doing sth.句式。does代替动词spends。句意为“据我所知,汤姆花在上网聊天的时间至少和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一样多。”22. B。当同一动作再次出现在后面的不定式位置上时,通常省略该动作而保留不定式符号to。补全为:I didn’t mean to hurt you. mean to do sth意为“打算做某事”,mean doing意为“意味着……”。句意:对不起,我弄伤了你。我不是故意的。23. D。英语中常用so / not等来代替省略的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句意为:——彼得和我们一起去吗?——我希望如此。他真的很有趣。24. C。hardly…when句型中,如果hardly放于句首,主句使用部分倒装,从句不倒装。hardly后面一般用过去完成时。25. D。句意:Mr. Black去年在一所大学教数学,他现在仍在教。 由题意及句中的still可知,Mr. Black现在仍在教书,应用现在进行时。为了避免重复,is后面省略了前面提到的相同部分。
2017上海高考数学20题
前言: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 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 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 (7选3),上海是3 (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 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新高考不仅有“3 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 3,很难和其他3 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 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 (6选3),还是3 (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 ,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 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 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53761/answer/96716790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 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