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在传统高考地区(包括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高考考4门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和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
在实行新高考模式的地区,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3 3”的考试模式:高考考6门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在物理、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六门科目中任选三门参加考试。
第二种是“3 1 2”的考试模式,高考考6门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或历史,以及在政治、地理、生物和化学四门科目中任选两门科目参加考试。
新高考改革推迟
还没有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有: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原本有18个省份要参加2018年的高考改革,但是目前为止只有江苏、福建、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河北、重庆8个省市宣布并于2018年秋季学期按时启动新高考改革。剩余的9个省份: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9个省份,既没有明确说推迟改革,也没有启动新高考改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1、学校师资承受能力有限新高考改革是3 3的模式,即三大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加上6个副科自选3科,每个学校的师资储备情况不同,比如某所学校原本都是选择理科的学生多,那自然就是理科老师储备较多,现在让学生自选科目,就会造成部分科目老师不足的情况,总不能让学校每年都根据学生选择科目的情况重新招聘老师吧?所以这对学校的师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进行了3 6选3的模式之后,就变成了走班制,这样的话对学校的教室数量要求也高了很多,比如原有的一个年级1000人,那么60多间教室就够了,可是新改革之后,可能需要120间教室,没有任何一个学校会短时间内挪出这么多数量的教室的,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想进行新改革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
3、走班制造成排课难3 6选3的模式,也就是说会有二三十种科目组合,这种组合形式对排课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不论怎么排,都可能会有学生上不到课,上海是购买了复旦大学的一个排课系统,而且是因为学校各方面条件都能跟得上,即便是上海的学校师资也是勉强刚好够用而已。于是现在很多学校在走班制模式下又推出了不同的科目组合让学生选择,以此来降低排课难度。4、走班制难以管理我们都知道,我国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实行的是班主任制,是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性格、学习强弱等,但是走班制之后,班主任制自然就不合适了,那么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管理呢?缺乏了统一管理的学生真的能有较强的自觉性吗?很多学校的不看好的。
5、选科中出现了偏科现象原本6选3是为了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科目,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但是现实情况却出现了一种偏科的现象,比如说现在物理遭遇了冷遇,新生物理水平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毕竟物理不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科目,很多学生对这个科目不了解,就不愿意去钻研和尝试。
高考改革推迟一年
高考改革是从2014年开始的。
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最迟2014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按“三年早知道”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加强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审慎操作,做好试点工作,逐步推开。
高考的重要性:
1、高考是一个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和评分方式,为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受地域、家庭、贫富等因素的影响。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人力资源。2、高考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很多来自农村或者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跳板,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舞台,是他们摆脱困境和贫困的途径。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对自己有利,也对家庭和社区有意义。
3、高考是一个磨砺人生意志的过程。高考需要学生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奋斗,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毅力、责任感等品质。高考也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磨砺,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