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国高考数学

难题考哭不少学生

考生印象

“考死人了,这么难的题目,怎么做啊。”在南宁一中考点,一名考生一出考场就哭了。这名考生向领队老师哭诉说:“太难了,很多题目根本没有办法算出来,有的题目看不懂,原来觉得南宁市‘二模’已经很难了,没有想到这个还要难。”

“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像霜打的茄子。”一名高三班主任心疼地告诉记者,她自己没看到试题,但数学科目一散考,看到考生出场的表情,就知道考生的考试状况了。害怕考生失去士气,她只能一个劲地安慰学生“我难大家难,考完一科忘一科”。

一名考生告诉记者,他们班上有个同学,两次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拿奖,但是这次高考做出来的题目,加起来都不到130分。当天晚上,学校害怕他们沮丧的心情影响后面两科考试,还在广播里不断安慰大家。

一名监考老师说,当天他在监考数学时,发现很多考生后边的大题几乎是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可能因为试题太难,到最后直接放弃睡觉了。有的考生刚出考场,就忍不住哭起来了。

试卷评析

点评者:南宁八中中学高级教师黄文昭

与去年数学试题相比,今年高考数学试题在题型和题量上基本保持不变。今年的数学试题能力立意型试题较多,运算量较大,难度较去年确实有所增加,这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思维量和运算量的增加。

在选择题上,今年试题比往年更难。在12道选择题中,前边7题属于基础题,比较容易得分,但从第8题开始,难度增大。如果考生答不出来,又不懂得放弃的话,容易在难题上绊住脚,进而影响后边答题的心态和时间。

在解答题中,第17题仍为三角函数问题,但与往年相比有一定的新意,着重考查了正弦定理及三角公式的恒等变形,在思路上与往年试题有所不同。第20题导数问题,属于起点低、广入口、高结尾的问题。学生感觉题目容易,但是深入较难,不易得高分。第21题解析几何题,由于运算量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第22题数列问题,考查简单的递推关系求通项和不等式证明。第一问较易,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第二问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

理科数学试卷中的第20、21、22题三道大题,虽然都是多问,但第一问都不好做,尤其是第21题解析几何题,虽然前几年也考过类似题型,但计算量没今年大,部分计算能力不强的同学,也会因此失分。

就整个试卷来看,重点考察函数与导数、数列与不等式、概率统计、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的相关内容,试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非常到位,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010全国高考数学理科

特点一:难度较上年有所增加 2010年高考数学试题与2009年试题在题量和题型上基本保持不变,但与09年相比,能力立意类型试题较多,运算量较大。就整个试卷来说,重点考查函数与导数、数列与不等式、概率统计、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的相关内容。特点二:中等难度试题较多 选择题与往年相比难度偏大。前7题属于基础题,比较容易得分,但从第8 题开始,难度增大。第8题注重考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学生的估算能力;第9题考查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其中利用重要结论处理比较简捷);第10题考查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侧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包含了对重要不等式或线性规划的应用;第11题侧重考查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应用,以及利用重要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第12题属于立体几何类型题目,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积分割法。 填空题第13题至第15题属于基础题,第16题属于09年高考考题的变形,重点考查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解答题第17题仍为三角函数问题,但与往年相比有一定的新意,着重考查了正弦定理及三角公式的恒等变形,在思路上与往年试题有所不同;第18题概率统计题考查思路常规,着重考查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难度较小;第19题立体几何问题,传统方法与向量方法并行(相比之下向量法更易入手),和往年相比,变化不大。试题重点考查空间面面关系和线线关系以及二面角的求法,难度适中;第20题导数问题,学生感觉入题容易,但深入较难,不易得高分。此题重点考查了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及不等式证明;第21题解析几何问题,重点考查设而不求的常规思路,但由于运算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第22题数列问题,考查简单的递推关系求通项和不等式证明。第一问较易,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第二问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能有效的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群体。特点三: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强化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几乎贯穿于整个试卷中如:第10题、第11题、第12题、第16题、第21题、第22题等。特点四:注重能力的考查 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试题从不同思维层次设计不同题目,区分出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压轴题考查学生综合性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为高水平学生展示数学能力提供机会,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特点五:体现常规,适度创新,凸现学科能力 2010年全国数学试卷充分关注对考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仅考查对一些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而且更多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法则分析、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的能力。2010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从整张试卷来看,结构是由易到难,梯度把握也比较好,比较有利于各类考生的发展。试题遵循了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的原则,彰显了时代精神。

2010全国高考数学二卷

请画示意图

直线B1D上取一点,分别作PO1,PO2,PO3

垂直于B1D1,B1C,B1A

于O1,O2,O3

则PO1⊥面A1C1,PO2⊥面B1C

PO3⊥面A1B,

O1,O2,O3

分别作O1N⊥A1D1,O2M⊥CC1,O3Q⊥AB

,垂足分别为M,N,Q,

连PM,PN,PQ,由三垂线定理可得,PN⊥A1D1

PM⊥CC1

;PQ⊥AB,

由于正方体中各个表面、对等角全等,所以P01=PO2=PO3,∴PM=PN=PQ,即P到三条棱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所以有无穷多点满足条件,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