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个资料包里上海数学高考试卷分卷情况,从中间你可以看到上海考卷的变化应该是在2000年就有文理分卷了根据2006年5月23日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可以看到上海在2004年开始实行分省命题的过渡自2004年起,将在全国逐步实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记者昨日获悉,上海推行这一举措将有三年的过渡期,到2006年所有在沪考生均使用上海命制的试卷参加高考。据市教委有关人士介绍,今年秋季全国有11个省市实施这项分省命题工作。该新举措对参加上海卷高考的上海考生没有影响,而主要是针对在上海参加全国卷报考范围的考生。上海三年过渡方案确定如下:2004年本市参加全国卷考试的考生选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9套试卷。9套试卷中相同考试科目的试卷难度系数视作等值,考分不作调整。选用这些试卷的考生必须根据本人选定的“3 综合”四门考试科目,按照各考试科目的统一考纲及时作好复习迎考。目前各套试卷的统一考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辑并已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5年如果教育部考试中心继续有统一命制的试卷,则原属全国卷报考范围的外地返沪考生可选用该卷种;如果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再提供统一命制的试卷,则所有考生都使用上海市命制的高考试卷。市教委将会根据全国命题改革情况及时告知广大考生。2006年上海全面实施“分省命题”工作,所有在沪考生均使用上海命制的试卷参加高考2000年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上海文).doc2000年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上海理).doc2001年高考试题上海卷(文理).doc2001年高考试题上海卷(理).doc2002年高考数学理科试卷及答案(上海卷).doc2002年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上海文).doc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上海文).doc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上海理).doc2004上海高考数学试题(理)分析.doc2004年上海市文科.doc2004年上海市理科.doc2005年高考数学试卷 上海文.doc2005年高考数学试卷 上海理.doc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文科数学试题及解答(WORD版).doc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理科数学试题及解答(WORD版).doc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卷(上海.文)含答案.doc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卷(上海.理)含答案.doc2007年高考数学试题上海卷(文科).doc2007年高考数学试题上海卷(理科).doc2008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科试卷.doc2008年高考上海文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doc2008年高考上海文科数学试卷及答案.doc2009上海市数学文科卷(含答案).doc2009上海市数学理科卷(含答案).doc2010年上海高考真题(含答案)数学文.doc2010年上海高考真题(含答案)数学理.doc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文数试题及答案.doc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理数试题及答案.doc2012年上海市高考真题—数学(文)解析版.doc2012年上海市高考真题—数学(理)解析版.doc

2011上海高考数学

2011上海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数学(必修 选修II)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2页,第II卷3至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上作答无效。3.第I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复数 =1 , 为 的共轭复数,则 - -1=(A)-2 (B)- (C) (D)2(2)函数 = ( ≥0)的反函数为(A) = ( ∈R) (B) = ( ≥0)(C) = ( ∈R) (D) = ( ≥0)(3)下面四个条件中,使 > 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是(A) > 1 (B) > -1 (C) > (D) >(4)设 为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若 ,公差d = 2, ,则k =(A ) 8 (B) 7 (C) 6 (D) 5(5) 设函数 ,将 的图像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图像与原图像重合,则 的最小值等于(A) (B)3 (C)6 (D)9(6)已知直二面角α –ι- β, 点A∈α ,AC ⊥ ι ,C为垂足,B∈β,BD⊥ ι,D为垂足,若AB=2,AC=BD=1,则D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 )(A) (B) (C) (D) 1(7) 某中学有同样的画册2本,同样的集邮册3本,从中取出4本赠送给4位朋友,每位朋友1本,则不同的赠送方法共有( )(A)4种 (B) 10种 (C) 18种 (D)20种(8)曲线 在点(0,2)处的切线与直线 和 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A) (B) (C) (D)1(9)设 是周期为2的奇函数,当 时, ,则(A) (B) (C) (D)(10)已知抛物线C: =4x的焦点为F,直线y=2x-4与C交于A,B两点,则 cos(A) (B) (C).— (D) —(11)已知平面α截一球面得圆M,过圆心M且与 成60 二面角的平面β截该球面得N。若该球面的半径为4,圆M的面积为4л,则圆N的面积为( )(A) .7л (B). 9л (C). 11л (D). 13л(12)设向量 满足 , , ,则 的最大值等于( )(A)2 (B) (C) (D)1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凡人名字、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条形码上凡人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Ⅱ卷共2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第Ⅱ卷共10小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3)(1- )20的二项展开式中,x 的系数与x9的系数之差为____________________.(14)已知 ,sin = ,则tan2 =______________(15)已知F1、F2分别为双曲线C: 的左、右焦点,点 ,点M的坐标为(2,0),AM为∠F1AF2的平分线,则 ______________(16)已知E、F分别在正方形ABCD、A1B1C1D1楞BB1,CC1上,且B1F=2EB,CF=2FC1,则面AEF与面ABC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等于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C=90°,a c= ,求C.(18)(本小题满分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根据以往统计资料,某地车主购买甲种保险的概率为0.5,购买乙种保险但不购买甲种保险的概率为0.3.设各车主购买保险相互独立.(Ⅰ)求该地1位车主至少购买甲、乙两种保险中的1种概率;(Ⅱ)X表示该地的100位车主中,甲、乙两种保险都不购买的车主数.求X的期望.

(19)(本小题满分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如图,棱锥 中, ∥ , ⊥ ,侧面 为等边三角形, = =2, = =1。(I)证明: ⊥平面 ;(II)求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 (20)(本小题满分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设数列 满足 且 。(I)求 的通项公式;(II)设 ,记 ,证明: 。(21)(本小题满分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答无效)已知O为坐标原点,F为椭圆C: 在 轴正半轴上的焦点,过F且斜率为- 的直线 与C交于A、B两点,点P满足 .(Ⅰ)证明:点P在C上;(Ⅱ)设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为Q,证明:A、P、B、Q四点在同一圆上。(22)(本小题满分1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答无效)(Ⅰ)设函数 ,证明:当 >0时, >0;(Ⅱ)从编号1到100的100张卡片中每次随机抽取一张,然后放回,用这种方式连续抽取20次,设抽得的20个号码互补相同的概率为 .证明: <( )19< .

2011上海高考数学试题

2010年全国高考一卷理科数学的最后一题的第二问。求详细解答 方法一:由题意可知:数列an单调递增而且有界,根据极限存在定理,可知道,必然会有一个极限h使得lim(n→∞)an=h,対原式两边取极限,有lim(n→∞)a(n 1)=lim(n→∞) (c-1/an ),可得c=h 1/h,显然h>a1,即h>1,又由题意有a(n 1)a1,代入递推式可知:c>2,然后设c=k 1/k,bn=1/(an-k),由于c>2,显然对于任意k>0且k≠1均满足,对递推式两边同时减去k,然后整理有:1/(a(n 1)-k)=(kan-k^2 k^2)/(an-k),继续化简有:b(n 1)=k k^2bn看,又b1=1/1-k,根据不动点或者构造等比数列,可知:bn=k^2(n-1)(1/1-k^2) k/1-k^2,从而an=[1-k^2/k^2(n-1) k] k,显然对于任意k>0且k≠1,1-k^2/k^2(n-1) k均递减且趋向于0,因此an也趋向于k,若klog2,e>1,所以a2=log2,4所以c3} (D){x|x -1或x 3}【答案】C【解析】因为集合 ,全集 ,所以【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集合的补集运算,属容易题.(2) 已知 (a,b∈R),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a b=(A)-1 (B)1 (C)2 (D)3【答案】B【解析】由 得 ,所以由复数相等的意义知 ,所以 1,故选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复数相等的意义、复数的基本运算,属保分题。(3)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重合(B)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C)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D)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答案】D【解析】由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线面垂直与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可以得出答案。【命题意图】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线面垂直与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属基础题。(4)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奇函式,当x≥0时,f(x)= 2x b(b为常数),则f(-1)=(A) 3 (B) 1 (C)-1 (D)-3【答案】D(7)由曲线y= ,y= 围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来源:ks5u.](A) (B) (C) (D)【答案】A【解析】由题意得:所求封闭图形的面积为 ,故选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定积分的基础知识,由定积分求曲线围成封闭图形的面积。(8)某台小型晚会由6个节目组成,演出顺序有如下要求:节目甲必须排在第四位、节目乙不能排在第一位,节目丙必须排在最后一位,该台晚会节目演出顺序的编排方案共有(A)36种 (B)42种 (C)48种 (D)54种【答案】B可知当直线 平移到点(5,3)时,目标函式 取得最大值3;当直线 平移到点(3,5)时,目标函式 取得最小值-11,故选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不等式中的线性规划知识,画出平面区域与正确理解目标函式 的几何意义是解答好本题的关键。(11)函式y=2x - 的影象大致是【答案】A【解析】因为当x=2或4时,2x - =0,所以排除B、C;当x=-2时,2x - = ,故排除D,所以选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函式的图象,考查同学们对函式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12)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 ”如下,对任意的 , ,令,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若 与 共线,则 B.C.对任意的 ,有 D.【答案】B【解析】若 与 共线,则有 ,故A正确;因为 ,而,所以有 ,故选项B错误,故选B。【命题意图】本题在平面向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属创新题型,考查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执行右图所示的程式框图,若输入 ,则输出 的值为 .【答案】【解析】当x=10时,y= ,此时|y-x|=6;当x=4时,y= ,此时|y-x|=3;当x=1时,y= ,此时|y-x|= ;当x= 时,y= ,此时|y-x|= ,故输出y的值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程式框图的基础知识,考查了同学们的试图能力。【答案】【解析】由题意,设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设圆心座标为 ,则由题意知:,解得 或-1,又因为圆心在x轴的正半轴上,所以 ,故圆心座标为(3,0),因为圆心(3,0)在所求的直线上,所以有 ,即 ,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直线的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关系,考查了同学们解决直线与圆问题的能力。(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等差数列 满足: , , 的前n项和为 .(Ⅰ)求 及 ;(Ⅱ)令bn= (n N*),求数列 的前n项和 .【解析】(Ⅰ)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d,因为 , ,所以有,解得 ,所以 ; = = 。(Ⅱ)由(Ⅰ)知 ,所以bn= = = ,所以 = = ,即数列 的前n项和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裂项法求数列的和,熟练数列的基础知识是解答好本类题目的关键。(19)(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在五棱锥P—ABCDE中,PA⊥平面ABCDE,AB‖CD,AC‖ED,AE‖BC, ABC=45°,AB=2 ,BC=2AE=4,三角形PAB是等腰三角形.(Ⅰ)求证:平面PCD⊥平面PAC;(Ⅱ)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Ⅲ)求四棱锥P—ACDE的体积.【解析】(Ⅰ)证明:因为 ABC=45°,AB=2 ,BC=4,所以在 中,由余弦定理得: ,解得 ,所以 ,即 ,又PA⊥平面ABCDE,所以PA⊥ ,又PA ,所以 ,又AB‖CD,所以 ,又所以平面PCD⊥平面PAC;(Ⅱ)由(Ⅰ)知平面PCD⊥平面PAC,所以在平面PAC内,过点A作 于H,则,又AB‖CD,AB 平面 内,所以AB平行于平面 ,所以点A到平面 的距离等于点B到平面 的距离,过点B作BO⊥平面 于点O,则 为所求角,且 ,又容易求得 ,所以 ,即 = ,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为 ;(Ⅲ)由(Ⅰ)知 ,所以 ,又AC‖ED,所以四边形ACDE是直角梯形,又容易求得 ,AC= ,所以四边形ACDE的面积为 ,所以四棱锥P—ACDE的体积为 = 。 2011新课标高考理科数学填空最后一题的详细解题过程。 y=c 2aa/sinA=b/sinB=c/sinC=2y=2*sinC 4sinA=2*sin(180-60-A) 4sinA=5sinA √3cosA最大值为2√7 2007年高考全国卷1数学最后一题的第二问,怎么求Bn通项 问题你也要贴出来把!!! 2009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卷第二卷的第11题怎么做?请帮忙 不要做了 都高考完了 还做个鸟啊 好好玩 玩了就出成绩了~~